1、改革開放的這三十年分明是離我們最近的一段歷史,然而我們卻對其知之甚少,仿佛無比遙遠。《激蕩三十年》仿佛給我開辟瞭一條時光隧道,雖然無法親歷那個年代,但是通過另一種方式觸及瞭離我們感覺遙遠而實際最近的中國經濟改革史,仍舊感同身受。細細琢磨著1978—2008年中每一個充斥著“原罪”的商業故事,不知不覺的被時代氣息深深地感染與震撼。
2、在吳曉波筆下所有的改革風雲人物中,健力寶的李經緯贏得我深深的同情。這個悲情的南方漢子失敗後仰天含淚不發一語的照片很長時間裡縈繞在我的腦海。作為政商博弈的參與者,李經緯成為制度的犧牲品已成必然,但作為產權改革的實踐者,李經緯的失敗必將載入中國改革史。在當年那一輪“國退民進”的產權改革中,李經緯的“以身試法”某種意義彰顯瞭資本在政治攪局中的脆弱,而整個產權改革中暗箱操的大環境客觀造就瞭政府企業間產權分置時的互不信任,“寧與外客,不與傢人”的策略使之倒下的不止是一個李經緯,正如吳曉波在最後略帶戲謔的寫到“地方政府表現出的易於輕信和不善博弈的稚嫩,讓我們看到中國公司改革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景象”。這也讓我們從另一個側面理解瞭張瑞敏“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那耐人尋味的八字箴言背後難以言盡的苦處。
3、改革開放的種種成就是政治傢智慧與企業傢智慧交織的結果。然而過去經濟還是由政府主導的,普通的人們在其中取得的種種成就,抓住的種種機遇都是由政府政策造就的,有的甚至可以稱作政治變革的副產品。民營的企業在政策面前更像是一葉扁舟,那一把握下一刻自己的命運。在未來,還是期待一個更完善的制度,一個系統更穩定的社會。中國經濟,至少在企業方面,應該有更多無關政治的商業智慧而創造。不過把握政府的脈搏,跟上時代的潮流仍然是最重要的,因為在潮流、時代面前,人永遠是渺小的。
4、今天中國的雖然有點虛浮,但是你不能否認它的強盛,與1978年時落後而窮困的中國已經有著天翻地覆的變化。即使從1949年開始中國沒有走上發展的“最優道路”,但是如今的中國未必與所謂的“最優道路”差多少。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應該是相似的,雖然這個過程在不同國傢不同地區相互獨立的逐步進行,漸進的路徑與速度各不相同,但是我相信肯定會在一個時間點上匯成一股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