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意思是貴族人傢裡飄出酒肉的香味,窮人們卻在街頭因凍餓而死。
2、原文賞析如下:
全詩可分三大段。從開頭到“放歌破愁絕”,緊扣題中的“京”字,“詠”赴奉先縣之前,多年來“許身稷契”、“致君堯舜”的壯“懷”。從“歲暮百草零”到“惆悵難再述”,敘“赴奉先縣”的經歷,“詠”旅途中的感“懷”。
從“北轅就涇渭”至結尾,寫到傢以後的感受,“詠”對國傢前途、人民命運的憂“懷”。“竊比稷與契”,“窮年憂黎元”是貫串全篇的主線,也是杜甫的主導思想。孟子贊揚治水的大禹和“教民稼穡”的後稷:“禹思天下有溺者,猶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猶己饑之也。”杜甫完全接受瞭這一崇高思想。“竊比稷與契”,實質上是自比禹、稷。以“契”代“禹”,是為瞭押韻的原故。“許身”禹、稷,就是以拯救饑溺為己任,使天下大治;而放眼一看,普天下的“黎元”(百姓)正處於饑溺之中,自然要“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瞭。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這個題目帶有“紀行”性質,而以“詠懷”為主。作者先從“詠懷”入手,抒發瞭許多稷契、致君澤民的壯志竟然“取笑”於時,無法實現的憤懣和“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火一樣的激情,其愛祖國、愛人民的胸懷躍然紙上。而正因為“窮年憂黎元”,所以盡管“取笑”於時,而稷契之志仍堅持不懈,這自然就把個人的不幸、人民的苦難和統治者的腐朽、唐王朝的危機聯系起來瞭。這種“詠懷”的特定內容決定瞭“紀行”的特定內容,而“紀行”的內容又擴大、深化瞭“詠懷”的內容。“紀行”有兩個重點,一是寫唐明皇及其權臣、貴戚、寵妃在華清官的驕奢荒淫生活,二是寫到傢後幼子已被餓死的慘象,都具有典型性,而寫法又各有特點。
華清宮內的情景,宮外的行路人無法看見,因而其敘述、描寫,全借助於藝術想象和典型概括。這種出於藝術想象和典型概括的大段文字如果處理失當,就難免與“紀行”遊離,成為全篇的費疣。作者的高明之處,正在於他既通過藝術想象和典型概括反映瞭深刻的社會矛盾,又與前段的“詠懷”一脈相承,構成瞭“紀行”的主要內容。在前段,他已經提到瞭“當今”的“堯舜君”和“廊廟具”。而“黎元”的處境之所以使他“憂”、使他“嘆息”,就和這“堯舜君”、“廊廟具”有關;他拯救“黎元”的稷契之志所以無由實現,也和這“堯舜君”、“廊廟具”有關。所以當他“凌晨過驪山”之時,一面看見“路有凍死骨”,一面望見“羽林相摩戛”、聽見“樂動殷樛嵑”,那“堯舜君”和“廊廟具”在華清宮尋歡作樂的許多傳聞就立刻在“比稷契”的思想火花和“憂黎元”的感情熱流裡同自己對於民間疾苦的體驗聯結起來,化為形形色色的畫面,浮現於腦海,傾註於筆端,形成這一段不朽文字。既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又未離開“紀行”的主線。
寫華清宮的一段,其特點是由所見聯想到所聞所感;寫奉先縣的一段,其特點則是實寫眼前情景。“老妻寄異縣,十日隔風雪。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二十字寫得淒愴動人。可悲的是“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想和這可憐的孩子一同挨餓受凍,也已經沒有可能。“裡巷亦嗚咽”既表現瞭對鄰人的同情心,又表明他們也有類似的遭遇。“豈知秋禾登,貧窶有倉卒”的“貧簍”既指自己,也包括“嗚咽”的鄰人和普天下的窮人。秋禾豐收,窮人仍不免餓死,其原因已在第二段預作回答。結尾八句,推己及人,由近及遠:“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的作者還不免有餓死孩子的“酸辛”,那麼負擔租稅、兵役的老百姓們的處境如何,也就可想而知。在結構上,又與第二段“聚斂貢城闕”、“路有凍死骨”相呼應。廣大人民饑寒交追,有的已經凍死、餓死.而那位“堯舜君”和他的“廊廟具”卻正在華清宮過著花天酒地的腐朽生活,毫不吝惜地揮霍著人民的血汗。詩人深感唐王朝岌岌可危,而又徒喚奈何,於是以“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結束全篇。作者抵奉先之時,安祿山正在范陽發動叛亂,證明瞭他的政治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