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喻有志向的人雖然年老,仍有雄心壯志。語出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裡。”
2、漢獻帝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袁紹;此後軍威大振,曹操也更加雄心勃勃。這年七月,曹操胸懷統一北方之志,統領大軍出盧龍寨,日夜抄道疾進,遠征烏桓。大軍一到柳城,即大敗烏桓騎兵,殺死瞭單於蹋頓。袁紹的兒子袁尚、袁熙從柳城逃命至平州公孫康處。曹操手下的大將知道瞭這件事後,勸曹操乘勝出擊,拿下平州,剿滅袁氏兄弟。曹操深知公孫康與二袁不和,如果急著去進攻平州,那麼他們肯定會合夥抵抗;如果再等一段時間,他們一定會自相殘殺。於是不顧眾大將的建議,下令收兵。沒幾天,公孫康果然把袁氏兄弟的頭顱送瞭過來。這樣曹操北征烏桓、統一北方的大業算是完成瞭。
3、中秋剛過,曹操便令班師回朝。大軍經過十多天的艱難跋涉,終於走出瞭滿目荒涼的柳城,來到瞭河北昌黎。這裡東臨碣石,西鄰滄海。曹操屹立山巔,眺望大海。這時夕陽西下,碧海金光;遠處的島嶼若隱若現,近處的海浪又滾滾向前……
眼見如此壯麗的景色,曹操不禁又詩興大發,脫口吟道: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返回軍營之後,曹操仍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靜。他想:北方的袁紹、蹋頓雖然已討平,南方的孫權、劉備卻仍然各雄踞一方。祖國的統一大業尚未實現。這時的曹操已是五十三歲的人瞭,但歷史的重任肩負在身,統一祖國大業的使命仍在召喚著他。想著想著他激情難耐,豪情又起,大踏步跨至案前,揮筆寫下:
神龜雖壽,猷有竟時。
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這兩首詩表現瞭曹操熱愛自然、蔑視天命、老當益壯、志在千裡的積極進取精神,抒發瞭他那變革現實、統一祖國的豪情壯志。詩人認識到瞭人的生老病死,卻不消極,他要用建功立業來彌補人生這一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