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事梗概:全書五十六回,以寫實主義描繪各類人士對於“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一方面真實的揭示人性被腐蝕的過程和原因,從而對當時吏治的腐敗、科舉的弊端禮教的虛偽等進行瞭深刻的批判和嘲諷。
2、一方面熱情地歌頌瞭少數人物以堅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對於人性的守護,從而寄寓瞭作者的理想。小說白話的運用已趨純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畫也頗為深入細膩,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諷刺手法,使該書成為中國古典諷刺文學的佳作。
3、主要情節:小說從元末明初寫起(“楔子”),一直寫到明萬歷四十四年(“幽榜”),前後歷時約二百四十八年。正文從第二回開始,故事發生在明代成化末年,上距“楔子”約一百二十年;結束於第五十五回“四客”故事,此事發生在萬歷二十三年,下距“幽榜”二十一年。
4、前後歷經一個朝代的興衰。元朝末年浙江諸暨農傢子弟王冕自學成才後,因不願相與知縣時仁和鄉紳危素,避走山東濟南賣畫為生。半年後,黃河決堤,百姓流離,王冕乃回到故鄉。不久,母親病死。又隔瞭一年,天下大亂。吳王平方國珍,特去訪問王冕,向他求教平天下之策。數年後,吳王建國大明,禮部議定用四書、五經、八股文取士。
5、由此,王冕預知“一代文人有厄”,乃及時避居會稽山中。到瞭成化末年,山東兗州汶上縣薛傢集觀音庵中辦學堂,夏總甲推薦周進來教館。周進為一老童生,先後受到秀才梅玖的嘲弄和舉人王惠的白眼,感到無限屈辱。一年後又失卻館地,更是滿腹怨嗟。隨姊丈金有餘去省城為商人記帳時去貢院遊覧,見到號板,怨憤至極,一頭攮去,不省人事。後得商人資助捐監應試,先後中瞭舉人、進士,做瞭禦史,點瞭廣東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