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尼克松 Richard Nixon 理查德· 米爾豪斯· 尼克松 Richard Milhous Nixon
簡介: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1913年1月9日-1994年4月22日),其姓氏又譯作尼克森,美國第34任副總統(1953-1961)及第37任總統(1969-1974)。
中文名稱:理查德·尼克松
英文名稱:Richard Nixon
中文別名:理查德· 米爾豪斯· 尼克松
外文別名:Richard Milhous Nixon
出生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約巴林達
職業:政治傢 軍人 演員
星座:摩羯座
血型:
出生日期:1913年1月9日-1994年4月22日
身高:
畢業學校:杜克大學法學院
詳細介紹
生於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附近的約巴林達鎮,愛爾蘭人後裔。父親是汽車加油站和百貨店老板。尼克松畢業於惠蒂爾學院和杜克大學,先當律師,後入海軍,復員後曾兩次選入參議院。1952年參加副總統競選成功,任副總統4年。1960年、1964年兩度競選總統失敗。1968年參加總統競選獲勝。1972年謀求連任成功。執政後,尼克松對內的目標是抑制通貨膨脹,重振美國經濟。對外,提出尼克松主義,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直接接觸,於1972年實現訪華,打開瞭兩國關系的大門。1973年,結束瞭越南戰爭。同年,蘇聯領導人回訪美國,雙方宣告冷戰結束。
1974年8月,尼克松因“水門事件”辭職,成為美國有史以來第一個自動辭職的總統。尼克松下臺後,回到故裡開始寫回憶錄。81歲時,尼克松因中風去世。他曾在1972年和1976年兩度訪華,是首位在任期間訪華的美國總統,被稱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尼克松畢業於惠蒂爾學院和杜克大學。1937-1942年在加利福尼亞州惠特爾當律師。1938年6月加入共和黨。1940年,尼克松與特爾瑪·凱瑟琳·羅恩結婚,他們共有兩個女兒。
1941年,尼克松一傢來到華盛頓,他在物價管理處找到瞭一個工作,但這個工作並不使他滿意,於是他加入瞭海軍,開始他被安排在本土工作,但他希望能尋求一些刺激的工作,於是他被派到所羅門群島分管後勤,他從未前往前線,但獲得瞭兩枚海軍戰鬥之星,1945年底晉升為海軍少校,並準備復員。
踏入政壇
1946年,美國即將進行中期選舉,美國共和黨迫切希望能夠得到一位合適的候選人參選加利福尼亞州的12眾議員選區,以擊敗該選區民主黨人傑裡·沃勒斯,然而共和黨調查委員會始終未能尋找到一位合適的參選人,最終尼克松的母校惠蒂爾學院推薦瞭他們的校友尼克松,尼克松坦然接受瞭提名,他並在選戰中一舉以65586票擊敗瞭沃勒斯的49994票,當選美國國會眾議員。
在任眾議員期間,尼克松大力支持俄亥俄州參議員羅伯特·塔夫脫的各項提案,同時他還是馬歇爾計劃的堅定支持者,1948年,尼克松在選舉中輕松連任。
1948年,尼克松作為眾議員非美活動委員會的成員參與瞭希斯間諜案,他是該調查的堅定支持者,在有證據表明希斯無罪時,他要求委員會繼續調查,也因此被視為是共和黨保守派成員和麥卡錫主義的幫兇。
1949年,尼克松開始籌備競選加利福尼亞州參議員,他計劃擊敗民主黨參議員謝爾登·唐尼以躋身參議院,在民主黨人道格拉斯同樣宣佈競選後,唐尼宣佈退出,尼克松最終在1950年的中期選舉中以高票擊敗道格拉斯,當選美國國會參議員。
競選總統
從1951年開始復,美國總統杜魯門的地位開始搖搖欲墜,共和黨不擇手段的對其發動攻擊,麥卡錫主義泛濫、朝鮮戰爭,特別是解職麥克阿瑟和1951年鋼鐵工人大罷工,都一次又一次打擊瞭他。1952年3月,杜魯門正式宣佈不再試圖競選連任—盡管他仍然可以參選。
與此同時百,從1951年開始,越來越多的人呼籲北約最高統帥艾森豪威爾參
選,1952年3月,在得知杜魯門已經決意不參選後,在新罕佈什爾州州長舍曼·亞當斯的幫助下,艾森豪威爾宣佈參選,他回到瞭美國,積極投入競選活動,盡管羅伯特·阿爾方索·塔夫脫的呼聲也很大,但所有人都希望—未來的共和黨候選人應該是一位中間派,在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中,艾森豪威爾以595票擊敗瞭羅伯特·塔夫脫的500票,順利獲得提名。
由於是一位軍人,艾森豪威爾對競選搭檔的挑選並無意見,於是在杜威—前兩次總統選舉的共和黨候選人的建議下,艾森豪威爾決定挑選尼克松,尼克松決定同意。
然而,到瞭9月,開始有媒體大肆渲染尼克松擁有所謂的富豪基金會為其進行政治募捐,共和黨高層建議尼克松親自上電視解釋,尼克松同意瞭,就在9月23日尼克松即將舉行演講時,他突然接到瞭杜威的電話,杜威表示艾森豪威爾的幕僚要求尼克松辭職,憤怒的尼克松掛斷瞭電話,隨即上臺開始直播演講。
他在演講中公佈瞭微薄的財產,還表示到目前唯一收到的
禮物是別人寄給他女兒的一條狗,名叫跳棋,並表示無論如何,他們都將繼續收養它,也因此,這篇演講被稱為跳棋演講。
這篇演講吸引瞭大約6000萬美國人觀看,也直接使得艾森豪威爾放棄瞭撤換尼克松的想法,並和他一起投入競選。
在1952年11月4日的大選中,艾森豪威爾和尼克松取得的優勢令人咂舌,他們奪取瞭除南方以外的所有州份,以3400萬票和442張選舉人票大敗民主黨伊利諾伊州州長阿德萊·史蒂文森,1953年1月20日,艾森豪威爾和尼克松就任美國總統和副總統。
任內大事
1959年7月,時任美國副總統理查德·尼克松受總統艾森豪威爾之托出席在前蘇聯首都莫斯科舉行的美國國傢博覽會制(AmericanNationalExhibition)開幕式。為瞭這次展覽,整個展館都佈置瞭美國人心目中每個國民能擁有的一切。展館內到處都是現代的、自動化的休閑娛樂設備,用以顯示在資本主義制度的美國規模巨大的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成果。在一座模板美式別墅的廚房展臺,尼克松和前蘇聯部長會議
主席尼基塔·赫魯曉夫之間展開瞭一場關於東西方意識形態和核戰爭以及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和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優劣的論戰。大多數美國人認為尼克松贏得瞭這場辯論,他在本國的威信也因此大大增加,這就是著名的“廚房辯論”。
1972年2月,尼克松首次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他也成為首位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的美國總統。訪華期間中美兩國政府發表瞭著名的《上海公報》。尼克松為打開中美關系大門並為改善和發展中美兩國關系作出瞭重要貢獻。
在尼克松的任期內,逐步將美國軍隊撤出越南。1973年1月27日,美國簽署《關於在越南戰爭結束、恢復和平的協定》。3月29日,美軍完全從越南的南部地區撤出。至此,這場美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也使這個國傢陷入危機的越南戰爭結束。
水門事件
1972年6月17日,在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總部查獲的竊聽事件。當時(6月17日凌晨2點30分)有5人被捕,他們帶著手套、電筒、復雜的偷聽工具和電子竊聽器。事件的起因是由於尼克松吩咐查爾斯·科爾森去搞民主黨全委會總部主要負責人拉裡·奧佈賴恩的情報。可是,由於民主黨對此早有提防,而中央情報局又自始至終監視著竊聽者的行蹤,所以竊聽者的一切作為都敗露瞭。這件事發生在美國總統競選期間,後來追究到“總統競選連任委員會”中的官員們,一些政府官員先後辭職瞭。其他一些官員,包括前司法部長約翰·米切爾,前白宮辦公廳主任霍爾德曼、前內務部總顧問埃利希曼,由於極力掩蓋這個事件而觸犯瞭法律。尼克松則否認這個事件和自己有任何瓜葛。但是法庭強迫他交出那些表明他實際上企圖逃避調查的錄音磁帶,結果他不得不把磁帶交瞭出來。
1974年7月8日,最高法院以八票對零票通過瞭對尼克松不利的裁決。與此同時,報紙社論發出要他辭職的輿論,國會也不停地呼籲,要對他進行彈劾。尼克松於8月7日在給霍爾德曼打電話,告訴他已決定辭職時,他說:“我簡直得不到國會的政治支持,而我要繼續擔任總統是需要這種支持的。我不能眼看由於6個月或更長時間的彈劾審判,國傢陷於分裂,我們的對外政策遭到破壞。”於是他在第二天宣佈辭去瞭總統職務。1個月之後,尼克松被赦免一切與“水門事件”有關的罪名,而20名自認為是代表總統采取行動的總統下屬人員都被定瞭罪。
晚年生活
1974年,辭職時的尼克松已61歲,一般而言應該長期隱居,安度晚年,可尼克松不是這樣,他要做一件看來幾乎沒有可能實現的事情——用另一種努力改變他在美國公眾心目中的形象,挽回自己的聲譽。在此後20年的時間裡,尼克松不斷反思自己,積極參與國際間事務,為美國的在任總統出謀劃策,在國內外講演數百次,寫出瞭包括《尼克松回憶錄》、《六次危機》和《領導人》在內的8部暢銷書。這期間,每年的6月17日——水門事件的紀念日,對尼克松來說都是一個痛苦的關卡,因為許多媒體會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來反思那段對尼克松來說極不光彩的日子,不斷有新的錄音資料公佈出來,記者會在不同的場合發出攻擊性的提問責難尼克松。尼克松以極大的耐心和真誠的悔恨來求得公眾的原諒,並用實際行動來等待時間的裁決。他的行為終於讓美國人感動瞭,他重新贏得瞭人們的信任。這也是尼克松真正打動少女莫尼卡的地方。
1993年4月8日,尼克松最後一次訪問中國。因當時的中國政府怕引起外交事件,所以當時中國的媒體對此隻做瞭有限的報道,這些報道一個也沒有作為重點,更沒有一個放在頭條位置。尼克松曾在後來的談話中對此表示過不滿,但他已不是美國權力塔尖上的那個人,不滿也隻能不滿瞭。後來這次訪問被詳細地記錄在《冬天裡的尼克松》一書裡,對出訪背景、訪問行程、與誰談過話、到過哪些地方都敘述得清清楚楚,多少彌補瞭尼克松的一點缺憾。這本書的作者就是陪同尼克松的女助手莫尼卡·克羅利。
莫尼卡之所以能成為尼克松晚年最得力、最親近的女助手,有一段令人
感動的故事。1989年5月,剛滿20歲,就讀於柯爾格特大學的莫尼卡,在一位教授的建議下讀完瞭尼克松的新書《1999年:不戰而勝》,其中的外交思想對她產生瞭很大的沖擊,她馬上寫瞭一封長信寄給尼克松,信中表達瞭她的許多外交見解以及對尼克松的不同意見。暑假過後,莫尼卡竟收到瞭尼克松的親筆回信,對她的信大加稱贊,並承諾在適當的時候與她當面討論美國的外交政策。10月2日,莫尼卡如約來到新澤西北部尼克松的辦公室,和他就與美國有關的國際政治問題面談瞭兩個小時,從此這個比尼克松小56歲的美國女孩走進瞭尼克松的工作和生活中,直到他在1994年中風去世。在尼克松最後的四年裡,莫尼卡“成瞭他一個專職的知己和女友,成瞭他允許進入自己營造的避風港的少數人之一”。莫尼卡陪尼克松到國內外旅行,準備研究和講演的資料,與他一同討論有關事件和他的思想、觀點,“有時幹脆同情地傾聽他的訴說”,不僅幫助尼克松順利地完成瞭他的最後兩部著作《隻爭朝夕》和《超越和平》,而且在他死後又獨立完成瞭《記錄外的尼克松》和《冬天裡的尼克松》,使得尼克松的晚年生活得以生動、真實地呈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