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阅读美文長征的背景 長征的意義

長征的背景 長征的意義

長征的背景 長征的意義

1、歷史背景

(1)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蘇區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作戰,由於中共中央領導人博古和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先是實行冒險主義的進攻戰略,後又實行保守主義的防禦戰略,致使紅軍屢戰失利,蘇區日漸縮小。

1934年4月,中央紅軍在江西省廣昌與國民黨軍進行決戰,損失嚴重,形勢危殆。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紅軍第7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皖贛邊挺進,建立新的蘇區;命令紅軍第6軍團從湘贛蘇區突圍西征,到湘中發展遊擊戰爭。

(2)中革軍委派出兩個軍團分別北上、西征,意在調動國民黨“圍剿”軍,以減輕中央蘇區的壓力,但未能達到目的。

10月初,國民黨軍向中央蘇區的中心區域進攻,迅速占領瞭興國、寧都、石城一線。紅軍的機動回旋餘地更加縮小,在蘇區內打破國民黨軍的“圍剿”已無可能,於是被迫退出蘇區,進行長征。

(3)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會師,保存瞭力量約3萬人。中國工農紅軍的偉大長征,轉戰14個省,沖破國民黨軍數十萬兵力的圍追堵截,翻越終年積雪的崇山峻嶺,通過人跡罕至的茫茫草地,克服無數艱難險阻,終於完成瞭戰略轉移的艱巨任務。至此,長征勝利結束。

2、意義

(1)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是一部偉大的革命英雄主義史詩。它向全中國和全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紅軍長征,鑄就瞭偉大的長征精神。

(2)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長征精神為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提供瞭強大精神動力。

當年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之後,毛澤東同志曾就長征作過如此精辟的總結“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而告終。”

为你推荐
熱門文章
关于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