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時間不一樣:中元節是每一年的七月十五日,中元節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物大豐收秋嘗拜祖演化而成。七月半是民俗秋初祝賀大豐收、酬勞地面的傳統節日,糧食作物完善民俗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先祖匯報秋成,是追懷先祖的一種文化藝術傳統民族節日。上元節是每一年的正月十五日,上元節也就是元宵佳節,是我國的傳統民族節日之一。正月是陰歷的一月,古代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因此稱正月十五為“元宵佳節”。下元節是每一年的十月十五日,下元節,便是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辰,在民俗,下元節這一日,也有民俗匠人祭爐神的風俗習慣,爐神便是太上老君,大約來源於道傢用爐煉藥。
2、民俗文化不一樣:中元節,祭拜先祖:中元節節日習俗關鍵有拜祖、放河燈、祀亡者、焚紙錠等。道傢覺得七月半是地官華誕,祈禱地官赦罪之日,地府將釋放所有亡靈,過世先祖可回傢瞭闔傢團圓,因而將七月半秋嘗祭祖節稱之為“中元節”。上元節,慶祝元宵節:上元節是我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域及其海外華人的傳統民族節日之一。元宵佳節關鍵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迷、放煙火等一系列傳統民俗主題活動。除此之外,許多地區元宵佳節還提升瞭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演出。下元節,祭祀祖先:下元節下元日是道傢齋法中要求的修齋時間之一,以北京市為例子,過下元節時,每傢每戶必須做“豆泥骨朵”。“豆泥”便是赤小豆做的“紅豆餡兒”。是北京小吃“芝麻湯圓子”。這類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芝麻湯圓子”,在數百年前的明朝,早就是孟冬十月的節氣食品類瞭。
3、傳統節日食材不一樣:中元節吃面條羊:舊京及東北地區的鄉村,民俗時興七月十五由外祖父、小舅給小外甥送活羊的風俗習慣。傳說故事此風俗習慣與沉香木劈山救母的傳說故事相關。此後民俗留有瞭小舅送活羊的風俗習慣,之後慢慢演化為送一正對面羊。上元節吃湯圓:“元宵節”做為食品類,在中國也日益突出。宋朝,民俗即時興一種元宵節吃的奇特食品類。這類食品類,最開始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節”,商人還美名其曰“金幣”。北方地區“滾”元宵節,南方地區“包”湯團,它是二種作法和口味都不一樣的食品類。下元節吃米果:農歷十月十五為民俗傳統民族節日下元節,也是五谷主的生辰,別名“五谷主生”(也稱“五谷母生”)。廣東潮汕祭拜五谷主,要煮制“五谷主超級偶像”和一些代表農機具、五谷的“尖擔”、“粟穗”等食品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