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異性尿道炎
非特異性尿道炎百科
非特異性尿道炎(nonspecificurethritis,NGU)又稱非淋菌性尿道炎,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性病,通常是指男性在性交後幾天或幾周內,出現尿道黏液膿性或漿液性分泌物,並且伴有尿痛;尿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膿細胞,但革蘭染色鏡檢或培養均查不到淋球菌.
非特異性尿道炎
非特異性尿道炎病因
(一)發病原因
目前已證實,至少有兩種病原微生物參與本病的發病,即沙眼衣原體和解脲支原體,也發現其他一些微生物與本病有關.
本病亦可能由一些非性傳播的病因導致,細菌性尿道炎可以繼發於上泌尿道感染,細菌性前列腺炎,尿道狹窄,包莖及尿道插管等,此外,先天性畸形,化學性刺激,腫瘤和某些過敏因素也可導致尿道炎,全身性疾病如Stevens-Johnson綜合征可能會引起尿道炎,還沒有證據表明手淫,飲用咖啡,酗酒,某些食物,性行為過少或過頻會引起尿道炎.
歷史:人類由沙眼衣原體所致疾病,古人即已發現,首次從生殖道分離到衣原體則是在1959年,Jones,Collier和Smith,他們從一位新生兒眼炎嬰兒之母的子宮頸發現沙眼衣原體,1964年,第1次從與結膜炎有流行病學關系的男子尿道中發現衣原體.
病原學:沙眼衣原體是NGU最常見的病原體,其次是支原體,陰道毛滴蟲,白色念珠菌和單純皰疹病毒等.
據美國CDC報道,NGU患者中,25%~55%的病例由沙眼衣原體(Chlamydiatrochomatis,Ct)引起,20%~40%的病例由解脲支原體(Ureaplasmaurealyticum,Uu)引起,2%~5%的病例由陰道毛滴蟲引起,單純皰疹病毒偶爾是NGU的病因,尚有少數病例病因目前尚不明瞭.
1.衣原體衣原體廣泛寄生於人類,哺乳動物及鳥類,僅少數致病,其中引起人類疾病的有沙眼衣原體(C.trachomatis),肺炎衣原體(C.pneumoniae)和鸚鵡熱衣原體(C.psittaci).
沙眼衣原體含4個生物變型(生物型)(biovar),可能是不同的微生物,鼠和豬亞型尚未發現感染人類,第3種是引起性病淋巴肉芽腫(lymphogranulomavenereum;LGV)的生物型,即LGV型,第4種生物型(沙眼型)主要引起生殖道感染和沙眼.
沙眼生物變種又可分為A~K12種血清變型(血清型)(serovars),A,B,Ba,C4種血清型引起沙眼,D~K8種血清型引起泌尿生殖系統感染.
LGV可分為L1,L2,L33種血清型,引起性病性淋巴肉芽腫.
衣原體在細胞內生長繁殖,有獨特的發育周期,可觀察到兩種不同的顆粒結構,一種為始體(initialbody,繁殖型),呈圓形或卵圓形;另一種為原體(elementarybody,感染型),呈球型,每個發育周期約需40h.
衣原體對熱敏感,56~60℃僅能存活5~10min,在-70℃可保存數年,0.1%甲醛或0.5%苯酚(石炭酸)可將衣原體在短期內殺死,75%乙醇在半分鐘內即可將衣原體殺死.
2.支原體支原體(Mycoplasma)廣泛分佈於自然界,有80餘種,與人類有關的支原體有肺炎支原體(M.pneumonie,Mp),人型支原體(M.hominis,Mh),解脲支原體(Ureaplasmaurealyticum,Uu)和生殖支原體(M.genitalium,Mg),前者引起肺炎,後者引起泌尿生殖系統感染.
支原體是一類能通過細菌濾器,沒有細胞壁及前體,形態呈多形性,屬於軟皮體綱的一種原核微生物,是目前所知能在無生命培養基中生長繁殖的最小微生物,支原體大小為0.2~2.3?m,很少超過1.0?m,支原體由二分裂繁殖,形態多樣,基本呈球形和絲形,支原體可在雞胚絨毛尿囊膜上或細胞培養中生長,用培養基培養,營養要求比細菌高.
生殖支原體是新近被發現的支原體,它是由Tully等於1981年首先從兩例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尿道標本分離出來的,有資料表明,生殖支原體是泌尿道和生殖道感染的病原體之一,具有性傳播性,而且泌尿道和生殖道可能是生殖支原體寄居或感染的原發部位,由於生殖支原體體外分離培養顯示其生長緩慢,需要的營養成分復雜,所以從臨床標本中分離生殖支原體非常困難,目前,生殖支原體的檢測主要通過PCR方法.
支原體對熱抵抗力與細菌相似,但有些支原體抵抗力較差,如45℃,15~30min或55℃,5~15min即被殺死,用苯酚或來蘇兒易將其殺死,支原體在無糖培養基中用石蠟封蓋後,在37℃下可存活1個月,低溫或冷凍幹燥可長期保存.
非特異性尿道炎
非特異性尿道炎症状
非特異性尿道炎的癥狀腹部不適腹痛高熱寒戰尿道刺癢尿流中斷尿頻尿痛排尿疼痛
非特異性尿道炎
非特異性尿道炎检查
非特異性尿道炎檢查項目補體結合試驗沙眼衣原體免疫電泳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尿常規腎病類尿常規
非特異性尿道炎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