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伯仲是一個漢語詞匯,讀音為bózhòng,指兄弟間排行的次序;形容才能相當,不相上下者。見唐元稹《祭翰林白學士太夫人文》:“嗚呼!分同伯仲,古則拜親。”
2、基本解釋:兄弟之間的老大和老二。比喻事物不相上下。
3、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宋·陸遊《書憤》
4、一傢有兄弟數人,在給他們起名字的時候,有意用上“伯(孟)、仲、叔、季”等字,以示長幼有序;這種習慣作法,如果從西周初年算起,在我國至少已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
5、“伯”是排行老大,“仲”是老二。《說文·人部》:“伯,長也。”“仲,中也。”舉孔子為例:孔子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名孟皮,字伯尼;孔子名丘,字仲尼。歷代封建統治者把孔子“抬到嚇人的高度”,孔子的名字是不準隨便提及的;近代孔子聲價大跌,客氣點稱他一聲“孔二先生”,不客氣就幹脆叫他做“孔老二”瞭。還有三國時期的孫策和孫權(孫堅長子、次子),孫策字伯符,孫權字仲謀。
6、“伯仲”兩字連用,表示相差不多,難分高下,成語有“不相伯仲、伯仲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