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征。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但是在秦統一文字前,中國的漢字,不論從字體、應用角度而言,還是混亂的。古文廣義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內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狹義的講,指中國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這裡采用狹義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與金文;其中,前者被人們視為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
2、甲骨文字:為商朝後期用寫或刻的方式,在龜甲、獸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內容多為卜辭,也有少數為記事辭。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隻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滿朱砂,也有直接朱書墨書的。因文字多為圖畫文字中演變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體,筆畫不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
3、殷代圖像金文:先秦稱銅為金,故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鐘鼎文、彝器款識。與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顯示瞭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實的寫法,使形象生動逼真,渾厚自然。
4、在中國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對文字學的貢獻而言,以史籀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別創新體,以趨簡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因其為史籀所作,故世稱籀文。大篆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所收集的各種鐘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5、漢字的演變過程是漢字字形字體逐步規范化、穩定化的過程。小篆使每個字的筆畫數固定下來;隸書構成瞭新的筆形系統,字形漸成扁方形;楷書誕生以後,漢字的字形字體就穩定下來,確定瞭“橫、豎、撇、點、捺、挑、折”的基本筆畫,筆形得到瞭進一步的規范,各個字的筆畫數和筆順也固定下瞭。一千多年來,楷書一直是漢字的標準字。漢字是以象形字為基礎,以形聲字為主體的表意文字體系,總數約有一萬個,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個左右。這三千餘個漢字可以組成無窮多的詞組,進而組成各種各樣的句子。漢字產生以後,對周邊國傢產生瞭深刻影響。目前,考古學者共發掘甲骨16萬餘片。其中有的完整,有的隻是沒有文字記載的碎塊。據統計,所有這些甲骨上的各種文字總計為四千多個,其中經過學者們考證研究的約有三千個,在三千餘字裡面,學者們釋讀一致的是一千多字。其餘的或者不可釋讀,或者學者們分歧嚴重。盡管如此,通過這一千多字,人們已經可以大致瞭解有關商朝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情況瞭。甲骨文是一種成熟而系統的文字,為後世的漢字發展奠定瞭基礎。此後,漢字又經歷瞭銅銘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等形式,並一直沿用至今。日本、越南、朝鮮等國傢的文字都是在漢字的基礎上創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