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 頸椎骨質增生 頸椎退行性變
頸椎病 頸椎骨質增生 頸椎退行性變百科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征、頸椎間盤脫出癥的總稱,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主要由於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表現為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及其繼發性的一系列病理改變,如椎節失穩,松動;髓核突出或脫出;骨刺形成;韌帶肥厚和繼發的椎管狹窄等,刺激或壓迫瞭鄰近的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及頸部交感神經等組織,並引起各種各樣癥狀和體征的綜合征.
頸椎病 頸椎骨質增生 頸椎退行性變
頸椎病 頸椎骨質增生 頸椎退行性變病因
頸椎間盤變性(25%):
其主要病理改變是:早期為頸椎間盤變性,髓核的含水量減少和纖維環的纖維腫脹,變粗,繼而發生玻璃樣變性,甚至破裂,頸椎間盤變性後,耐壓性能及耐牽拉性能減低,當受到頭顱的重力和頭胸間肌肉牽拉力的作用時,變性的椎間盤可以發生局限性或廣泛性向四周隆突,使椎間盤間隙變窄,關節突重疊,錯位,以及椎間孔的縱徑變小,由於椎間盤的耐牽拉力變弱,當頸椎活動時,相鄰椎骨之間的穩定性減小而出現椎骨間不穩,椎體間的活動度加大和使椎體有輕度滑脫,繼而出現後方小關節,鉤椎關節和椎板的骨質增生,黃韌帶和項韌帶變性,軟骨化和骨化等改變.
頸椎間盤向四周膨隆(15%):
由於頸椎間盤向四周膨隆,可將其周圍組織(如前,後縱韌帶)及椎體骨膜掀起,而在椎體與突出的椎間盤及被掀起的韌帶組織之間形成間隙,稱"韌帶間盤間隙",其中有組織液積聚,再加上微細損傷所形起的出血,使這種血性液體發生機化然後鈣化,骨化,於是形成瞭骨贅,椎體前後韌帶的松弛,又使頸椎不穩定,更增加瞭受創傷的機會,使骨贅逐漸增大,骨贅連同膨出的纖維環,後縱韌帶和由於創傷反應所引起的水腫或纖維疤痕組織,在相當於椎間盤部位形成一個突向椎管內的混合物,就可能對脊神經或脊髓產生壓迫作用.
鉤椎關節壓迫神經根及椎動脈(15%):
鉤椎關節的骨贅可從前向後突入椎間孔壓迫神經根及椎動脈,椎體前緣的骨贅一般不會引起癥狀,但文獻上也有這種前骨贅影響吞咽或造成嘶啞的報告,脊髓及神經根受壓後,開始時僅為功能上的改變,如不及時減輕壓力,逐漸會產生不可逆的變化,因此如果非手術治療無效,應及時進行手術治療.
補充說明:
頸椎病主要因為頸椎間盤和頸椎及其附屬結構的退行性改變引起.
頸椎病的發病機制和腰椎間盤突出癥一樣,不能單純用機械壓迫因素來解釋,還有血管因素和化學因素在起作用,因而引起水腫及炎癥引發或加重瞭神經癥狀.
頸椎病 頸椎骨質增生 頸椎退行性變
頸椎病 頸椎骨質增生 頸椎退行性變症状
臂叢神經痛:臂叢神經痛疼痛局限於臂叢神經所支配的范圍內,刺激或壓迫臂叢使疼痛加劇.
(一)特發性臂叢神經痛或臂叢神經炎:泛指肩胛帶和上肢疼痛肌無力和肌萎縮綜合征(神經痛性肌萎縮),癥狀復發常染色體顯性遺傳(17號染色體q25位點)成年人多見,有感染和疫苗接種史急性或亞急性起病,病初伴發熱和全身癥狀典型以肩部&上肢劇烈疼痛起,病數日內出現上肢肌無力反射改變,感覺障礙C5和C6節段易受累導致肌萎縮,單側也可為雙側.
(二)繼發性臂叢神經痛:肩部及上肢不同程度疼痛持續或陣發性加劇夜間及肢體活動疼痛明顯臂,叢分佈區感覺障礙肌萎縮腱反射減低自主神經障礙,若是頸椎病引起本病常在40~50歲起病男性多見;病程緩慢,反復發作;感覺神經根(C5C6多見)受壓導致根性神經痛多,為前臂橈側和手指觸電樣疼痛,伴感覺減退;運動神經根受壓引起肌痛性疼痛常在上肢近端肩部肩胛區,持續鈍痛和深部鉆刺樣不適感肩部運動受限,病程長可導致凝肩.
運動神經元疾病:本病主要表現,最早癥狀多見於手部分,患者感手指運動無力、僵硬、笨拙,手部肌肉逐漸萎縮,可見肌束震顫.四肢遠端呈進行性肌萎縮,約半數以上病例早期呈一側上肢手部大小魚際肌萎縮,以後擴展到前臂肌,甚至胸大肌,背部肌肉亦可萎縮,小腿部肌肉也可萎縮,肌肉萎縮肢體無力,肌張力高(牽拉感覺),肌束顫動,行動困難、呼吸和吞咽障礙等癥狀.如早期病變性雙側錐體束,則可先出現雙下肢痙攣性截癱.
創傷性樞椎前滑脫:981年,Effendi等根據骨折的穩定程度將其分為三型:①Ⅰ型是穩定的骨折,骨折線可以涉及椎弓的任何部位,C23椎體間結構是正常的.②Ⅱ型骨折是不穩定的骨折,樞椎椎體顯示屈曲或伸展的成角或明顯的向前滑脫,C23椎體間結構已有損傷.③Ⅲ型骨折是移位的骨折,樞椎椎體向前移位並有屈曲,C23小關節突關節發生脫位或交鎖.
最常見的主訴是頸部疼痛和僵硬,其次是麻木和無力,外傷史是明確的,常是車禍或墜落.另一臨床特點是合並有頭和頜面部的損傷,位於前額或下頦,多為皮膚挫傷.有時可有其他椎體和長有骨的骨折.
短頸畸形:先天性頸椎融合畸形有三大臨床特點:頸部短粗、後發際低平、頸部活動受限,但並非所有患者都具有上述特點.
1.頸部短粗:常不太明顯,但仔細觀察其頸部較正常人變短.面部不對稱,從乳突至肩峰的兩側頸部皮膚增寬,呈翼狀頸.
2.後發際低平:主要表現為後發際明顯低於正常人.
3.頸椎活動受限:由於椎體的融合,使頸椎的活動范圍明顯受限,旋轉和側彎受限尤為明顯.多節段和全節段融合活動受限明顯,單節段和下節段融合不太明顯.
4.上頸椎融合引起的短頸畸形,常合並枕頸部畸形:多在早期出現神經癥狀,主要表現為枕部不穩引起的脊髓受壓表現.
5.中低位頸椎融合引起的短頸畸形:此類患者幾乎都是在遭受輕微外傷後出現明顯的神經癥狀.其臨床特點是創傷輕、癥狀重,可造成四肢癱瘓,而X線檢查又不表現出明顯的骨損傷征象.
6.短頸畸形合並頸肋、隱性脊柱裂、神經根或叢分佈畸形:可出現臂痛、腰痛和坐骨神經痛.合並心臟畸形、腎臟畸形者也會出現相應的臨床癥狀.此外,短頸畸形可合並脊柱側彎、高位肩胛骨和蹼狀畸形.
頸椎半脫位:頸椎前半脫位的癥狀比較輕,主要表現在局部,如頸部易勞累,局部疼痛、酸脹、乏力;頭頸伸屈和旋轉功能受限;頸部肌肉痙攣,頭頸呈前傾、自身感覺僵硬;損傷節段的棘突和棘突間隙腫脹並具有壓痛,椎前側也可有觸痛.
神經系癥狀較為少見,即使發生也多不嚴重,有時表現為神經根受刺激的癥狀和體征.但頸椎半脫位的真正意義還在於其容易造成日後不穩,椎間盤的退變加劇.若椎體間的這種不穩持續存在,根據Wolf定律,椎間盤上下方椎體必然通過骨質增生,增加椎體間接觸面來增加穩定性.骨質的增生可造成椎管矢狀徑變短,嚴重時壓迫脊髓,使脊髓慢性損傷,其臨床表現與頸椎病相似.
頸椎管狹窄:1.感覺障礙:主要表現為四肢麻木、過敏或疼痛.大多數患者具有上述癥狀,且為始發癥狀.主要是脊髓丘腦束及其他感覺神經纖維束受累所致.四肢可同時發病,也可以一側肢體先出現癥狀,但大多數患者感覺障礙先從上肢開始,尤以手臂部多發.軀幹部癥狀有第二肋或第四肋以下感覺障礙,胸、腹或骨盆區發緊,謂之“束帶感",嚴重者可出現呼吸困難.
2.運動障礙:多在感覺障礙之後出現,表現為錐體束征,為四肢無力、僵硬不靈活.大多數從下肢無力、沉重、腳落地似踩棉花感開始,重者站立行走不穩,易跪地,需扶墻或雙拐行走,隨著癥狀的逐漸加重出現四肢癱瘓.
3.大小便障礙:一般出現較晚.早期為大小便無力,以尿頻、尿急及便秘多見,晚期可出現尿瀦留、大小便失禁.
4.體征:頸部癥狀不多,頸椎活動受限不明顯,頸棘突或其旁肌肉可有輕壓痛.軀幹及四肢常有感覺障礙,但不很規則,軀幹可以兩側不在一個平面,也可能有一段區域的感覺減退,而腰以下正常.淺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睪反射多減弱或消失.深感覺如位置覺、振動覺仍存在.肛門反射常存在,腱反射多明顯活躍或亢進,Hoffmann征單側或雙側陽性,這是頸6以上脊髓受壓的重要體征.下肢肌肉痙攣側可出現Babinski征陽性,髕、踝陣攣陽性.四肢肌肉萎縮、肌力減退,肌張力增高.肌萎縮出現較早、且范圍較廣泛,尤其是發育性頸椎管狹窄的患者,因病變基礎為多節段之故,因而頸脊髓一旦受累,往往為多節段.但其平面一般不會超過椎管狹窄最高節段的神經支配區.
頸椎過伸性損傷:1.頸部癥狀:除頸後部疼痛外,因前縱韌帶的受累,亦同時伴有頸前部的疼痛.頸部活動明顯受限,尤以仰伸(切勿重復檢查).頸部周圍多伴有明顯的壓痛.
2.脊髓受損癥狀:因病理改變位於中央管周圍,愈靠近央管處病變愈嚴重,因此錐體束深部最先受累.臨床上表現為上肢癱瘓癥狀重於下肢,手部功能障礙重於肩肘部.感覺功能受累主要表現為溫覺與痛覺消失,而位置覺及深感覺存在,此種現象稱為感覺分離.嚴重者可伴有大便失禁及小便瀦留等.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癥:1.一般概況: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癥的發生與發展一般均較緩慢,因此患者早期可不出現任何臨床癥狀但當骨化塊增厚增寬到一定程度引起頸椎椎管狹窄時,或是病變進程較快及遇有外傷時或後縱韌帶骨化雖不嚴重但伴有發育性椎管狹窄癥時則可造成對脊髓或脊髓血管的壓迫,因而患者多在中年以後出現癥狀.
2.頸部癥狀:病變早期,患者頸部可由無痛而逐漸出現輕度酸痛及不適;頸椎活動大多正常或有輕度受限,以頭頸後伸受限為明顯;當被動活動超出其正常活動范圍時,可引起頸部疼痛或酸脹感.
3.神經癥狀:主要是脊髓壓迫癥狀,其特點是不同程度的可有間歇期的、慢性進行性、痙攣性四肢癱瘓.一般先從下肢開始,漸而出現上肢癥狀.少數病例亦可先出現上肢癥狀或四肢同時發病.
(1)上肢癥狀:主要是一側或雙側手部或臂部肌力減弱,並又出現麻木無力及手部活動靈活性減退,嚴重者不能拿筆持筷或捏取細小物品;患者握力大多減退,肌肉呈中度或輕度萎縮,尤以大、小魚際為明顯.
(2)下肢癥狀:主要表現為雙下肢無力抬舉困難,拖地而行或步態顫抖不穩,有踩棉花感.內收肌痙攣明顯者行路呈剪式步態.同時可有雙下肢麻木、無力及痙攣嚴重者不能自行起坐及翻身,完全癱於床上.下肢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或活躍,髕陣攣陽性,病理反射多為陽性,可有深感覺及淺感覺減退.
(3)其他癥狀:主要是尿道括約肌功能障礙,表現為排尿困難或小便失禁;排便功能亦多低下,每3~5天一次,常有便秘及腹脹.患者胸腹部可有束帶感,並易於查出痛覺障礙平面腹壁反射及提睪反射減弱或消失.
4.後縱韌帶骨化癥脊髓受累程度的分型
脊髓及脊神經根受累的程度不一甚至可毫無改變.臨床上一般是根據神經組織受累的程度不同而分為以下五型:
(1)脊髓橫斷癱瘓型:包括四肢麻木、運動障礙手指精巧活動受限步行困難及排尿失控等表現.
(2)佈朗征:表現為一側運動麻痹而對側感覺障礙,此在後縱韌帶骨化癥中較為常見.
(3)襪套樣麻痹型:手與足的指、趾部感覺異常(麻木異物感)並伴有手足的運動障礙等,呈套狀.
(4)脊髓中央管型:表現為手部嚴重癱瘓而足部卻幾乎沒有癥狀,或僅有輕度運動障礙.
(5)神經根型:患者有頸項部疼痛或一側上肢疼痛.
頸椎結核:1.全身癥狀:患者常有全身不適、倦怠乏力、食欲減退、身體消瘦、午後低熱、夜間盜汗、脈率加快、心慌心悸和月經不調等輕度中毒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癥狀.如膿腫發生混合感染可出現高熱.兒童患者發熱可能比較明顯,常有性情急躁,不喜玩耍,抱時啼哭和夜間驚叫現象.大部分患者有營養不良及貧血.患者若合並有肺結核,可出現咳嗽、咳痰、咯血或呼吸困難.合並有泌尿系統結核,可出現尿頻、尿急、尿痛和血尿等癥狀.
2.局部癥狀:頸部輕微持續性鈍痛,後伸則加劇,勞累後加重,臥床休息可減輕.夜間痛不明顯,患者多能較好地睡眠,這與惡性腫瘤不同.病變加重刺激或壓迫神經根後疼痛可向肩部、上肢或枕後放射.患部棘突有壓痛和叩擊痛.
3.頸部僵硬:方向的運動都受限制,低頭視物連同軀幹一同轉動,多由於疼痛後病椎周圍肌群的保護性痙攣所致.有些患者常有斜頸畸形;部分患者頭前傾、頸短縮、喜用雙手托住下頜部以免在行動中加劇疼痛.此亦稱拉斯特(Rust)征.寰樞椎關節受累後頭部旋轉功能大部分消失.後凸畸形多不明顯,多為生理曲度變平.
頸前膿腫形成時,可出現咽部不適感,發音聲調改變,睡眠時鼾聲大作,重者可出現呼吸及吞咽困難.少數患者自口腔吐出膿汁、死骨片和幹酪樣物質,系咽後膿腫或食管後膿腫破潰所致.體檢時可在咽後部及頸部兩側觸及膿腫.頸後三角區的波動性膿腫,多提示寒性膿腫.
頸椎結核發生脊髓受壓時,患者可出現痙攣性癱瘓.壓迫較輕者可出現不完全截癱,可有運動障礙,亦可合並有感覺障礙及括約肌障礙.壓迫較重者,可出現完全截癱而有明顯的感覺障礙平面.肢體的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如巴彬斯基征多為陽性.
頸椎小關節創傷性退變性關節炎:頸痛慢性頸痛是本病特征性表現,多為持續性鈍痛,活動時可誘發或加劇,頸2~3或頸5~6小關節受到創傷和勞損發生率高,相當發病率也高,不同節段的小關節病變可引起不同區域的疼痛.牽涉痛由於頸神經根在頭,頸,胸,上肢等有廣泛分佈,因此除局部疼痛外,還常可引起牽涉痛表現,頭痛主要由於頸2~3小關節受累引起的牽涉痛.局部體征小關節創傷性退變性關節炎常有明顯固定壓痛,活動時間加劇,頸部可因疼痛而使頸部活動減少,甚至頸部可處於強迫體位,局部相應支配小關節的脊神經後內側支阻滯可使疼痛緩解.
急性頸椎間盤突出癥:本病起病急,大多數病例有明顯頭頸部外傷史,有的可因輕微損傷起病,甚至伸懶腰亦可誘發.臨床表現因壓迫部位和程度不同而有較大差異.根據椎間盤突出部位及壓迫組織不同,本病可分為三型:側方型、中央型、旁中央型.
1.側方型頸椎間盤突出癥:突出部位在後縱韌帶外側和鉤椎關節內側,突出的椎間盤壓迫由該處通過的頸脊神經根而產生根性壓迫癥狀.表現為頸痛,僵硬,活動受限,猶如“落枕";頸部過伸時可產生劇烈疼痛,並可向肩胛或枕部放射;一側上肢有疼痛或麻木感,但很少兩側同時發生.頸部處於僵直位;病變節段椎旁壓痛,叩痛,下頸椎棘突間及肩胛內側可有壓痛;頸脊神經根張力試驗和Spuring試驗陽性;受累神經根支配區感覺,運動和反射改變,支配肌肉可有萎縮及肌力減退現象.
2.中央型頸椎間盤突出癥:突出部位在椎管中央,脊髓正前方,可壓迫脊髓雙側的前面而產生脊髓雙側壓迫癥狀.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四肢無力,下肢往往重於上肢,表現為行走不穩;病情嚴重者出現四肢不完全性或完全性癱瘓;大,小便功能障礙,表現為尿瀦留和排便困難.不同程度的四肢肌力下降;感覺異常,深淺感覺均可受累,依椎間盤突出節段不同感覺異常平面的高低而異;四肢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可出現髕陣攣及踝陣攣陽性,病理征如Hoffmann,Openheim征陽性.
3.旁中央型頸椎間盤突出癥:突出部位偏於一側而介於頸脊神經根和脊髓之間,壓迫單側神經根和脊髓,除有側方型癥狀,體征外,尚有不同程度的單側脊髓受壓癥狀,表現為不典型的Brown-Sequard綜合征,此型常因劇烈的根性疼痛掩蓋瞭脊髓壓迫癥,而一旦表現脊髓壓迫時,病情多較嚴重.
寰樞椎旋轉脫位固定:1.特發性斜頸:斜頸的特征是向一側傾斜20°並呈輕度屈曲,為“雄性知更鳥"姿勢,長期的斜頸致頭面部發育不對稱.
2.頸部僵硬可使患者頭頸旋轉功能受限明顯.
3.枕頸部有疼痛.
4.活動受限可使頭頸固定.
頸肋綜合征:1.癥狀
(1)好發於40歲以後的女性,右側多於左側.
(2)頸部不適、強硬、頸肩痛,同時放射到肘關節、前臂尺側、手的4指及5指,疼痛伴有麻木,白天疼痛厲害,休息時則有緩解.抬高上肢時疼痛消失或減輕;向下牽拉上肢則疼痛加劇.
(3)抬肘工作容易疲勞,手無力、不自覺的丟落持物.
(4)手與指出現反復腫脹、寒冷、蒼白、發紺或麻木刺痛,為血管受累表現.極嚴重者可發生手指間的壞疽.有時出現交感神經癥狀與血管癥狀不易區別.
2.體征
(1)頸部基底壓痛,頸椎活動受限.
(2)在頸肋部加壓能引出局部壓痛及放射痛.
(3)在鎖骨上區偶可觸及飽滿的搏動並能觸及一個有壓痛的腫物.在鎖骨下動脈處可聽到雜音.患者手發涼、橈動脈搏動弱甚至消失.皮膚光亮、指甲碎裂或指間發生潰瘍.嚴重者出現運動癥狀,患手無力、肌萎縮和手內在肌的顫動.
(4)尺神經受壓時第4、5指感覺過敏並有骨間肌、小魚際肌與母內收肌萎縮.正中神經受影響表現為大魚際肌萎縮,有時二、三頭肌與橈骨膜反射等減低.
頸椎病 頸椎骨質增生 頸椎退行性變
頸椎病 頸椎骨質增生 頸椎退行性變检查
一、頸椎的試驗檢查
頸椎病的試驗檢查即物理檢查,不需借助儀器,它包括:
1.前屈旋頸試驗:令患者頸部前屈,囑其向左右旋轉活動,如頸椎處出現疼痛,表明頸椎小關節有退行性變.
2.椎間孔擠壓試驗(壓頂試驗):令患者頭偏向患側,檢查者左手掌放於患者頭頂部,右手握拳輕叩左手背,則出現肢體放射性痛或麻木,表示力量向下傳遞到椎間孔變小,有根性損害;對根性疼痛厲害者,檢查者用雙手重疊放於頭頂,間下加壓,即可誘發或加劇癥狀,當患者頭部處於中立位或後伸位時出現加壓試驗陽性稱之為Jackson壓頭試驗陽性.
3.臂叢牽拉試驗:患者低頭,檢查者一手扶患者頭頸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作相反方向推拉,看患者是否感到放射痛或麻木,這稱為Eaten試驗,如牽拉同時再迫使患肢作內旋動作,則稱為Eaten加強試驗.
4.上肢後伸試驗:檢查者一手置於健側肩部起固定作用,另一手握於患者腕部,並使其逐漸向後,外呈伸展狀,以增加對頸神經根牽拉,若患肢出現放射痛,表明頸神經根或臂叢有受壓或損傷.
二、頸椎病的X線檢查
正常40歲以上的男性,45歲以上的女性約有90%存在頸椎椎體的骨刺,故有X線平片之改變,不一定有臨床癥狀,現將與頸椎病有關的X線所見分述如後:
正位:觀察有無樞環關節脫位,齒狀突骨折或缺失,第七頸椎橫突有無過長,有無頸肋,鉤錐關節及椎間隙有無增寬或變窄.
三、側位
1.曲度的改變:頸椎發直,生理前突消失或反彎曲.
2.異常活動度:在頸椎過伸過伸過屈側位X線片中,可以見到椎間盤的彈性有改變.
3.骨贅:椎體前後接近椎間盤的部位均可產生骨贅及韌帶鈣化.
4.椎間隙變窄:椎間盤可以因為髓核突出,椎間盤含水量減少發生纖維變性而變薄,表現在X線片上為椎間隙變窄.
5.半脫位及椎間孔變小:椎間盤變性以後,椎體間的穩定性低下,椎體往往發生半脫位,或者稱之為滑椎.
6.項韌帶鈣化:項韌帶鈣化是頸椎病的典型病變之一.
四、斜位
攝脊椎左右斜位片,主要用來觀察椎間孔的大小以及鉤椎關節骨質增生的情況.
五、頸椎病的肌電圖檢查
頸椎病及頸椎間盤突出癥的肌電圖是由於不論是頸椎病還是頸椎間盤突出癥都可使神經根長期受壓而發生變性,從而失去對所支配肌肉的抑制作用,這樣,失去神經支配的肌纖維,由於體內少量乙酰膽堿的刺激,可產生自發性收縮,因此,在一側或兩側上肢肌肉中出現纖維電位,偶而出現少數束顫位,小用力收縮時,多相電位正常,不出現巨大電位,大用力收縮時,呈完全於擾相,運動單位電位的平均時限和平均電位正常,振幅為1~2毫伏,頸椎病因椎間盤廣泛變性,引起骨質增生,損害神經根的范圍較廣,出現失神經支配的肌肉也多些,在病變的晚期和病程較長的患者,在主動自力收縮時,可以出現波數減少和波幅降低,而頸椎間盤突出癥往往為單個椎間盤突出,其改變多為一側上肢,失神經支配的肌肉范圍呈明顯的節段分佈.
六、頸椎病的CT檢查
CT業已用於診斷椎弓閉合不全,骨質增生,椎體暴破性骨折,後縱韌帶骨化,椎管狹窄,脊髓腫瘤所致的椎管擴大或骨質破壞,測量骨質密度以估計骨質疏松的程度,此外,由於橫斷層圖象可以清晰地見到硬膜鞘內外的軟組織和蛛網膜下腔,故能正確地診斷推間盤突出癥,神經纖維瘤,脊髓或延髓的空洞癥,對於頸椎病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具有一定的價值.
臨床檢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壓痛點椎旁或棘突壓痛,壓痛位置一般與受累節段相一致.
(2)頸椎活動范圍即進行前屈,後伸,側屈及旋轉活動的檢查,神經根型頸椎病者頸部活動受限比較明顯,而椎動脈型頸椎病者在某一方向活動時可出現眩暈.
(3)椎間紮擠壓試驗讓患.者頭向患側傾斜,檢查者左手掌平放於患者頭頂部,右手握掌輕叩擊左手臂背側,如出現根性痛或麻木則為陽性,在神經根癥狀較重者則雙手輕壓頭部即可出現疼痛,麻木表現或加劇.
(4)椎間紮分離試驗對疑有根性癥狀者,患者坐位,雙手托住頭部並向上牽引,如出現上肢疼痛麻木減輕者則為陽性.
(5)神經根牽拉試驗.又稱臂叢牽拉試驗,患者坐位,頭轉向健側,檢查者一手抵住耳後部,一手握住手腕向相反方向牽拉,如出現肢體麻木或放射痛即為陽性.
(6)霍夫曼民征檢查右手輕托患者之前臂,一手中食指夾住其中指,用拇指叩擊中指指甲部,若出現陽性即四指屈曲反射,則說明預部脊髓,神經損傷.
(7)旋頸試驗又稱椎動脈扭曲試驗,病人坐位,做主動旋轉頸部活動,反復幾次,若出現嘔吐或突然跌倒,即為試驗陽性,提示為椎動脈型頸椎病.
(8)感覺障礙檢查對頸椎病人做皮膚感覺檢查有助於瞭解病變的程度,不同部位出現的感覺障礙可確定病變頸椎的節段;疼痛一般在早期出現,出現麻木時已進入中期,感覺完全消失已處在病變的後期.
(9)肌力的檢查頸椎病損傷神經根或脊髓者,肌力均下降,若失去神經支配則肌力可為零,根據各肌肉支配的神經不同可判斷神經損傷的部位及節段.
頸椎病 頸椎骨質增生 頸椎退行性變预防
1.閱讀有關頸椎病的書,掌握用科學的手段防治疾病.
2.保持樂觀精神,樹立與疾病艱苦抗衡的思想,配合醫生治療,減少復發.
3.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煉,在工間或工餘時,做頭及雙上肢的前屈、後伸及旋轉運動,既可緩解疲勞,又能使肌肉發達,韌度增強,從而有利於頸段脊柱的穩定性,增強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
4.避免高枕睡眠的不良習慣,高枕使頭部前屈,增大下位頸椎的應力,有加速頸椎退變的可能.
5.註意頸肩部保暖,避免頭頸負重物,避免過度疲勞,坐車時不要打瞌睡.
6.及早,徹底治療頸肩、背軟組織勞損,防止其發展為頸椎病.
7.勞動或走路時要防止閃、挫傷.
8.長期伏案工作者,應定時改變頭部體位,按時做頸肩部肌肉的鍛煉.
9.註意端正頭、頸、肩、背的姿勢,不要偏頭聳肩、談話、看書時要正面註視.要保持脊柱的正直.
10中醫認為胡桃、山萸肉、生地,黑芝麻等具有補腎髓之功,合理地少量服用可起到強壯筋骨,推遲腎與關節退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