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主動脈瘤
感染性腹主動脈瘤百科
感染性腹主動脈瘤(infectiousabdominalaneurysm)是由腹主動脈的細菌感染所引致,1885年由WhillianOsler報道,與動脈硬化性腹主動脈瘤相比,具有急劇增大傾向,易於破裂,不易早期診斷.
感染性腹主動脈瘤
感染性腹主動脈瘤病因
(一)發病原因
動脈瘤的主要原因,在抗生素未廣泛應用前,a-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結核桿菌乃至梅毒螺旋體為主要病原微生物,隨著腹主動脈貫穿性損傷增多,血管外科手術的開展,葡萄球菌感染的比例有所增高,目前,因金黃葡萄球菌與沙門桿菌感染而致病者最常見,分別占約40%和20%,餘為厭氧菌等感染,並有少數耐藥葡萄球菌菌株致病的報道,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沙門菌具有親血管性,可引起正常動脈壁的結構破壞而形成假性動脈瘤.
增加本病易患性的危險因素包括:貫穿性動脈創傷(包括紮吸毒品誤傷動脈),並發菌血癥與敗血癥,感染性心內膜炎,先天性心臟病,由於患惡性腫瘤或應用某些藥物使免疫力低下等,除常見致病菌外,彎曲桿菌,假單胞桿菌,佈氏桿菌,克雷白桿菌,白色念珠菌等亦可致病.
感染性動脈瘤可隱匿性存在,北京某醫院曾收治1例女性感染性腹主動脈瘤發生破裂,其細菌培養為葡萄球菌,在動脈瘤破裂搶救成功後的半年又發生頸總動脈瘤,其細菌培養又為葡萄球菌,發生瞭葡萄球菌敗血癥,經搶救治愈.
(二)發病機制
Finseth等人根據感染性腹主動脈瘤的發生原因和機制分類如下:
1.原發性感染性動脈瘤:是由鄰近的感染病灶直接或通過淋巴途徑感染腹主動脈壁引起的,發生率不高.
2.栓塞感染性動脈瘤:源於遠隔部位感染灶的感染栓子附著於動脈壁,形成感染病灶及造成動脈壁的感染性損害而形成動脈瘤,其中細菌性心內膜炎是最常見原因,在20世紀70年代曾占感染性動脈瘤發生原因的80%.
3.外傷感染性動脈瘤:是由於動脈壁的穿通性外傷或留置導管,血管手術等醫源性原因導致動脈壁的細菌污染所引起.
4.隱源性感染性動脈瘤:原發感染灶不明確,在菌血癥或敗血癥時血中細菌通過動脈硬化造成的內膜損傷部位或通過滋養血管引起主動脈壁的感染性壞死而形成動脈瘤.
感染性腹主動脈瘤
感染性腹主動脈瘤症状
患者可有腹痛或腰背部疼痛,有時較為劇烈,約94%病人有原因不明的發熱,且77%病人血白細胞數達10000/mm3以上,約53%病人可觸及腹部搏動性腫塊,有時伴有壓痛且可在短時間內增大,但同時具有發熱,腹痛或腰背部疼痛,腹部搏動性腫塊組成的“三聯征”的病人隻有18%,因此對原因不明的發熱,反復的菌血癥及快速出現的腹部搏動性腫塊,若同時有脊椎骨髓炎,心內膜炎或瓣膜病的患者應考慮本病而需詳查.
感染性腹主動脈瘤
感染性腹主動脈瘤检查
血常規常提示白細胞計數升高,可見血沉加快,C癥反應蛋白水平上升等炎癥反應;血細菌學培養(尤其是從瘤體遠端的下肢動脈取血)陽性率雖不及50%,但可支持診斷.
1.B超檢查:腹部B超可顯示主動脈周圍非正常的低回聲區及主動脈囊狀動脈瘤,瘤壁通常缺乏鈣化表現,心臟M型超聲可能發現感染性心內膜的贅生物或動脈導管末閉等先心病改變.
2.CT掃描:較有價值,常可見:
①局限性不規則的主動脈擴張而缺乏瘤壁鈣化表現;
②分葉狀囊狀動脈瘤;
③多灶性囊狀動脈瘤;
④囊狀動脈瘤周圍可被造影劑增張的軟組織腫塊影.
3.MRI檢查:對鈣化不敏感,但便於顯示病灶細節,並可區分炎性組織與血腫,在T1加權像上,前者表現為低信號,後者則為高信號.
4.主動脈造影:可見特征性的分葉狀囊狀動脈瘤,且通常為多發性或連續性,主動脈壁可有或無動脈硬化表現,瘤栓可因血栓或周圍組織的覆蓋而不規則,血栓充滿瘤腔時可不顯影.
5.放射性核素檢查:如67Ga-枸櫞酸鹽掃描或131In標記的白細胞可顯示腹主動脈的局部核素濃聚而提示感染性動脈瘤的存在,多用於反復菌血癥而感染灶不明確的病例.
感染性腹主動脈瘤预防
對囊狀腹主動脈瘤患者,如有長期不明原因的發熱、反復的菌血癥、瘤體增大較快、瘤壁缺乏鈣化等表現時應考慮感染性腹主動脈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