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學》全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傢;欲齊其傢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傢齊,傢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肝肺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詩雲:”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澗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則,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雲:”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康誥曰:”大甲曰:”帝典曰:”皆自明也。湯之盤銘曰:”康誥曰:”詩雲:”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詩雲:”詩雲:”子曰:”詩雲:”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子曰:”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傢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傢。
所謂治國必齊其傢者,其傢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傢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曰:”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一傢仁,一國興仁;一傢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
此謂一言賁事,一人定國。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傢。詩雲:”宜其傢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傢。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挈矩之道。
詩雲:”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雲:”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戮矣。詩雲:”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誥曰:”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舅犯曰:”秦誓曰:”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中國同。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速,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傢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傢,災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傢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2、《大學》原為《禮記》第四十二篇,約為秦漢之際儒傢作品。一說曾子作。提出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三綱領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宋代程顥、程頤兄弟從《禮記》中把它抽出,以與《論語》、《孟子》、《中庸》相配合。至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朱熹撰《四書集註》,將它和《中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