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健康疾病库腦缺血性疾病

腦缺血性疾病

腦缺血性疾病

腦缺血性疾病

腦缺血性疾病百科

腦缺血見於多種神經外科疾病的病理過程中,如腦血管病、腦腫瘤等,也可見於心臟驟停,休克等全身性病理過程,腦缺血可表現為不同形式,有局灶性和彌漫性腦缺血、永久性和暫時性腦缺血之分,但不論以何種方式出現,腦缺血的病理生理機制和生化改變基本相似,且與腦缺血的程度和持續時間相關.

腦缺血性疾病

腦缺血性疾病

腦缺血性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造成腦缺血的病因是復雜的,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類:

①顱內,外動脈狹窄或閉塞;

②腦動脈栓塞;

③血流動力學因素;

④血液學因素等.

1.腦動脈狹窄或閉塞

大腦由兩側頸內動脈和椎動脈供血,兩側頸內動脈供血占腦的總供血量的80%~90%,椎動脈占10%~20%,當其中一條動脈發生足以影響血流量的狹窄或閉塞時,若是側支循環良好,可以不發生臨床缺血癥狀,如果側支循環不良,或有多條動脈發生足以影響血流量的狹窄時,則會使局部或全腦的腦血流(CBF)減少,當CBF減少到發生腦缺血的臨界水平[18~20ml/(100g·min)]以下時,就會產生腦缺血癥狀.

輕度的動脈狹窄不至於影響其血流量,一般認為必須縮窄至原有管腔橫斷面積的80%以上才足以使血流量減少,從腦血管造影片上無法測出其橫斷面積,隻能測量其內徑,動脈內徑狹窄超過其原有管徑的50%時,相當於管腔面積縮窄75%,即可認為是足以影響血流量的狹窄程度,也就是具有外科意義的狹窄.

多條腦動脈狹窄或閉塞對腦血流的影響更大,因為可能使全腦血流處於缺血的邊緣狀態[CBF為31ml/(100g·min)],此時如有全身性血壓波動,即可引發腦缺血,造成腦動脈狹窄或閉塞的主要原因是動脈粥樣硬化,而且絕大多數(93%)累及顱外段大動脈和顱內的中等動脈,其中以頸動脈和椎動脈起始部受累的機會最多,而動脈硬化則多累及腦內小動脈.

2.腦動脈栓塞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除可造成動脈管腔狹窄以外,在斑塊上的潰瘍面上常附有血小板凝塊,附壁血栓和膽固醇碎片,這些附著物被血流沖刷脫落後形成栓子,被血流帶入顱內動脈,堵塞遠側動脈造成腦栓塞,使供血區缺血.

最常見的栓子來源是頸內動脈起始部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被認為是引起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最常見的原因,栓子可很快分裂成碎片後溶解,或向遠側動脈移動,頸內動脈內的栓子有大多數(3/4)隨血液的主流進入大腦中動脈,引起相應的臨床癥狀.

動脈栓塞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心源性栓子,患有風濕性心瓣膜病,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先天性心臟病,人工瓣膜和心臟手術等形成的栓子隨血流進入腦內造成栓塞,少見的栓子如膿毒性栓子,脂肪栓子,空氣栓子等也可造成腦栓塞.

3.血流動力學因素

短暫的低血壓可引發腦缺血,如果有腦血管的嚴重狹窄或多條腦動脈狹窄,使腦血流處於少血狀態時,輕度的血壓降低即可引發腦缺血,例如心肌梗死,嚴重心律失常,休克,頸動脈竇過敏,直立性低血壓,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等.

4.血液學因素

口服避孕藥物,妊娠,產婦,手術後和血小板增多癥引起的血液高凝狀態;紅細胞增多癥,鐮狀細胞貧血,巨球蛋白血癥引起的黏稠度增高均可發生腦缺血.

(二)發病機制

1.正常腦血流和腦缺血閾值

由於神經元本身儲存的能量物質ATP或ATP代謝底物很有限,大腦需要持續的腦血流來供應葡萄糖和氧,正常腦血流值為每100g腦組織每分鐘45~60ml,當腦血流下降時,腦組織通過自動調節機制來調節血流,最大限度地減少腦缺血對神經元的影響.

但當CBF下降到一定閾值,腦自動調節機制失代償,腦最低能量需求得不到滿足,則可引起腦功能性或器質性改變,當CBF≤20ml/(100g·min)時,引起神經功能障礙和電生理變化,此為腦缺血閾值,當CBF為15~18ml/(100g·min)時,神經遞質耗竭,突觸傳遞停止,電活動消失,此為神經元電活動缺血閾值,如此時迅速恢復腦血流,可使腦功能恢復,但當CBF進一步下降至15ml/(100g·min)時,腦誘發電位可消失,CBF<10~12ml/(100g·min)時,ATP耗竭,離子穩態破壞,膜磷脂降解,K+從神經元釋放到細胞外,Ca2大量進入神經元內,引起後者鈣超載,伴膠質細胞內Na+,Cl-和水分異常增加,細胞破壞死亡,此為離子穩態閾值,通常低於此閾值,腦損害為不可逆性.

但腦梗死的發生,除瞭與腦血流量有關外,還與腦缺血時間相關,在猴腦缺血模型中,如缺血時間為1~3h,則造成腦梗死的腦血流極限水平為10~12ml/(100g·min);如缺血為永久性,17~18ml/(100g·min)的腦血流就可引起腦梗死.

2.腦缺血半暗區

相對缺血核心區,在其周圍的腦組織缺血後,血供減少,但依靠腦側支循環,神經元尚未發生不可逆死亡,在一定時限內恢復血流,神經元可恢復功能,雖然細胞電活動消失,但仍維持細胞的離子穩態,在解剖結構上,嚴格區別半暗區較為困難,主要指通過藥物治療或恢復腦血流後能夠挽救的腦組織,但如果腦缺血進一步發展,半暗區內細胞可死亡,半暗區是腦缺血後病理生理的研究重點,也是腦缺血治療的核心部分.

3.腦缺血的病理生理變化

(1)能量障礙:是腦缺血後主要的病理過程,腦組織完全缺血60s,即可引起高能物質三磷腺苷(ATP)的耗竭,導致能量和蛋白質合成障礙,使細胞結構蛋白和功能蛋白缺乏,由於缺氧,無氧酵解加強,乳酸產生增多,導致細胞內外酸中毒,離子膜泵功能障礙,細胞膜通透性增加,細胞內外的離子梯度無法維持,K+外流,Na+內流,細胞膜的去極化,又促使Ca2內流和谷氨酸釋放,伴隨Na+的內流,水分開始在細胞內積聚,引起細胞水腫,最終可導致細胞死亡.

(2)興奮性神經毒性作用:缺血後細胞膜的異常去極化和大量Ca2內流可引起神經遞質的異常釋放,其中包括谷氨酸,多巴胺,γ-氨基丁酸(GABA),乙酰膽堿和天冬氨酸等,這些物質的合成和攝取再利用都需要能量物質的供應,腦缺血時能量供應障礙,可使這些物質積聚,產生毒性作用,谷氨酸是腦內主要興奮性神經遞質,目前認為它與兩類受體結合,發揮作用,一類為趨離子性受體,如N-甲醛-D-天冬氨酸(NMDA),氨基-3-羥基-5-甲基-4-異吡咯丙酸(AMPA)等,激活此類受體可影響離子的跨膜運動;另一類為趨代謝性受體,不影響離子通道的功能,當谷氨酸與NMDA,AMPA等受體結合,使離子通道開放,Ca2大量內流,並通過Ca2發揮細胞毒性作用,所以谷氨酸受體較多的細胞如海馬的CA1細胞和小腦的浦金野細胞易受缺血損害,采用谷氨酸受體拮抗藥,可以減輕腦缺血後的梗死體積,改善缺血半暗區的損害,證明以谷氨酸為代表的興奮性神經毒性作用在腦缺血的病理生理中起作用,但同時發現,谷氨酸受體拮抗藥對彌漫性前腦缺血或局灶性腦缺血的核心區的腦損害改善不明顯,表明腦缺血後的損害演變並非隻有興奮性氨基酸參與.

(3)鈣平衡失調:Ca2是細胞內重要的第二信使,在細胞的分化,生長,基因表達,酶激活,突觸囊泡的釋放,膜通道狀態的維持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通常細胞內Ca2濃度低於細胞外約1萬倍,即細胞內為10-5~10-7mol/L,細胞外約為10-3mol/L,維持離子梯度需要依靠能量供應來控制以下離子調節過程:離子跨膜進出,細胞內鈣池的攝取和釋放,與細胞內蛋白結合成結合鈣,細胞外鈣進入細胞內主要依賴鈣通道,而排出則依靠Ca2-ATP酶,Na+-Ca2交換來實現,內質網和線粒體是細胞內Ca2儲存部位和緩沖系統,Ca2從內質網釋放依靠兩種受體:一種受體通道由三磷酸肌醇(IP3)控制;另一種受體為理阿諾堿受體(ryanodinereceptor,RyR),由細胞內Ca2濃度控制,此外,內質網膜上還有鈣泵ATP酶,因此內質網釋放或攝取Ca2依賴於胞質內Ca2,IP3和ATP濃度,線粒體內膜上有依靠氧化磷酸化的電化學梯度來控制鈣離子的進出,腦缺血時,能量代謝減慢或停止,細胞膜去極化,細胞外Ca2順離子濃度內流,同時細胞內鈣池也不能維持濃度梯度,將Ca2釋放入胞質內,引起細胞內Ca2抖升高.

細胞內Ca2升高是腦缺血後的主要病理生理變化,可激發一系列反應導致細胞死亡,主要表現為激活Ca2依賴的酶,如:蛋白水解酶,磷脂酶,蛋白激酶,一氧化氮合成酶以及核酸內切酶等,這些酶在正常狀態下可保持細胞結構的完整,從而維持細胞功能,但腦缺血時,磷脂酶如磷脂酶A2和磷脂酶C被過度激活,可釋放遊離脂肪酸,最終產生自由基,血管活性物質和炎性物質等,磷脂酶A2可將氨基乙醇磷酸甘油酯,磷酰膽堿和其他細胞膜磷脂轉變為溶血狀態,溶血狀態的磷脂如同細胞膜的去垢劑,破壞膜穩定性;也可促進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形成,血小板活化因子是一種細胞因子,可介導炎癥細胞與內皮細胞的黏附以及血小板的形成,腦缺血後的炎癥反應和氧自由基反應可加速缺血後細胞損害,細胞內蛋白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是調節蛋白功能的重要形式,蛋白激酶可對細胞結構蛋白和調節蛋白進行磷酸化,從而改變蛋白功能,例如腦缺血時,細胞內Ca2升高,激活蛋白激酶C,改變膜蛋白和通道蛋白的功能,影響細胞的離子穩態,細胞內鈣還會調節基因的表達,特別是超早期基因如:c-fos,c-jun可在腦缺血時表達增高.

(4)酸中毒:酸中毒引起神經元損害的可能機制:腦水腫形成,線粒體呼吸鏈抑制,乳酸氧化抑制和細胞內H+排出機制受損,此外,酸中毒還可增加血-腦脊液屏障的通透性,酸中毒的損害作用取決於缺血前血糖水平和缺血的程度,缺血前的高血糖可使缺血後無氧酵解產生的乳酸異常增多,當組織中乳酸含量高於25μg/g時,可產生腦損害作用.

(5)自由基:自由基在腦缺血的病理生理過程中也起重要作用,腦缺血後氧自由基產生增多,特別是腦缺血再灌註後,可使氧自由基產生更加明顯,以羥(0H-),氧(O2-)和H2O2產生為主,再灌註後大量炎癥細胞隨血流進入梗死區,成為氧自由基的另一來源,氧自由基的一個來源是花生四烯酸,由Ca2激活的磷脂酶A2產生;另一途徑來自於黃嘌呤氧化酶,Ca2內流可使黃嘌呤脫氫酶轉化為黃嘌呤氧化酶,作用於O2,產生O2-,自由基可能改變磷脂和蛋白的結構,引起磷脂過氧化反應,破壞細胞膜完整性和DNA結構,造成細胞死亡,但自由基引起腦損害的確切機制目前尚不明確.

(6)一氧化氮(NO):近年來,一氧化氮在腦缺血/再灌註損傷中的作用得到重視,其本身作為一種活潑的自由基,既能作為神經信息分子發揮作用,也可成為神經毒性物質,不同部位的一氧化氮具有不同功能,可調節腦血管張力和神經傳遞,一氧化氮本身不具有毒性作用,但在腦缺血後,升高的細胞內鈣刺激一氧化氮合成的增加,作為逆向神經遞質,一氧化氮能介導產生氧自由基和花生四烯酸,引起自由基反應,導致神經元死亡,過量合成能進一步分解,產生更多,毒性更強的氧自由基,造成細胞損害,因一氧化氮半衰期很短,直接研究尚有困難,主要通過對一氧化氮合酶(NOS)研究來判斷,NOS有不同細胞來源,作用不同的3種同工型,目前認為一氧化氮在缺血中起保護作用還是破壞作用取決於缺血過程的演變和細胞來源,腦缺血後興奮性氨基酸介導一系列連鎖反應,激活Ca2依賴NOS,包括神經元型NOS(nNOS)和內皮型NOS(eNOS),選擇性抑制nNOS具有神經保護作用,而選擇性抑制eNOS具有神經毒性作用,此外,遲發缺血或缺血後再灌註可誘導不依賴Ca2的誘導型NOS(iNOS)的產生,主要位於膠質細胞,選擇性抑制iNOS具有神經保護作用,因此,nNOS的激活和iNOS誘導產生可介導缺血性腦損傷,作用機制可能通過破壞線粒體功能,影響能量代謝而發揮作用,最新研究發現,采用非選擇性NOS阻斷劑L-NAME能明顯減輕缺血/再灌註後的腦損害,采用L-NAME,阻斷NOS活性80%以上,也能明顯減輕缺血/再灌註後的梗死體積,表明由一氧化氮引起的自由基損害在再灌註損傷中起著重要作用.

(7)細胞因子和炎癥反應:暫時性腦缺血後4~6h或永久性腦缺血後12h梗死區即可見炎癥細胞浸潤,腦缺血後再灌註可引起更明顯的炎癥反應,腦內炎癥反應在缺血/再灌註損傷機制中起著重要作用,這類炎癥反應起始於致炎細胞因子在缺血區局部表達增多,以炎癥細胞在腦缺血區的集聚為主要表現,引起一系列的損傷反應,導致神經系統破壞,致炎細胞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α,β(TNF-α,TNF-β),白細胞介素,巨噬細胞來源細胞因子,生長因子,趨化因子,單核因子等作為炎癥細胞的趨化物質,對炎癥細胞在缺血區的聚集起重要作用,其中以白細胞介素-1(IL-1)的作用最為關鍵,IL-1可能通過以下兩個途徑引起細胞損害:

①激活膠質細胞或其他細胞因子或內皮黏附分子,刺激產生炎癥反應,腦缺血後表達增高的IL-1能刺激其他細胞因子的表達,產生協同作用,引起炎癥細胞浸潤,炎癥細胞在缺血區聚集,一方面能機械堵塞微血管,使局部血供減少,進一步加重缺血損害;另一方面浸潤的炎癥細胞釋放活性物質,破壞血管內皮細胞,損害血-腦脊液屏障,引起神經元死亡.

目前推測腦內炎癥反應起源於IL-1等致炎細胞因子的表達,釋放化學趨化因子,以及誘導白細胞黏附分子的表達,從而使炎癥細胞向缺血區聚集,並被黏附於血管內皮細胞,釋放炎性介質.

②刺激花生四烯酸代謝或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釋放自由基,引起自由基損傷.

(8)凋亡與壞死:腦缺血後缺血核心區腦血流基本停止,蛋白質合成終止,細胞膜穩定性被破壞,細胞內容物釋放,細胞死亡,即為通常所說的細胞壞死,為腦缺血後細胞損害的主要形式,但近年來研究提示,細胞凋亡或稱程序死亡也是腦缺血後的細胞損害形式,特別是缺血半暗區的神經元或暫時性腦缺血伴再灌註等缺血程度相對較輕處,形態學上細胞凋亡表現為染色質的濃縮和折疊或形成碎片,細胞皺縮,並在胞質內出現凋亡小體,腦缺血後,凋亡現象出現於易受缺血損害的部位如CA1錐體細胞.


腦缺血性疾病

腦缺血性疾病

腦缺血性疾病症状

臨床分類和表現:

1.暫時腦缺血

包括短暫缺血發作(TIA)和可逆性缺血神經障礙(RIND),前者指因暫時缺血,引起腦,視網膜和耳蝸等功能障礙,少有意識改變,癥狀持續數分鐘,少數可持續數小時,但均在24h內完全恢復,不留後遺癥,後者的發病同TIA,隻不過神經功能障礙持續大於24h,但不超過3周,如超過3周者,則屬永久性腦缺血,根據病變累及范圍,分為:

(1)頸內動脈系統TIA:突發短暫偏癱,偏身感覺障礙,以單側面部,手部受累常見,也可出現單眼短暫失明或黑蒙,主側半球受累者,有言語功能障礙,出現短暫失讀,失寫和失語.

(2)椎基動脈系統TIA:癥狀較頸內動脈系統復雜,眩暈,同向偏盲為最常見癥狀,此外,面癱,耳鳴和吞咽困難等也可出現,頭痛,復視,共濟失調也可為患者主訴,口周感覺障礙為腦幹受累表現,雙顳側內部缺血可出現突發記憶障礙,老年人多見,順行性遺忘較逆行性遺忘多見,可持續數小時,TIA和RIND後短期內是腦梗死的高發期,9%~20%TIA和RIND患者最終演變為腦梗死,其中20%發生於1個月內,50%發生於1年內.

2.腦梗死

常起病突然,根據病情有穩定型和進展型之分,前者指病情穩定無進展,歷時24~72h,又稱完全性腦卒中,11%~13%患者起病隱匿,無臨床癥狀和體征,僅影像學發現有缺血灶.

3.邊緣型梗死

邊緣區位於大腦中動脈,大腦前動脈之間和大腦中動脈與大腦後動脈分支交匯處,此外,小腦供應血管之間,基底節區,皮質下都有類似邊緣區,這些區域主要由各大血管末梢支供血,最易受到缺血損害,形成從額葉到枕葉的鐮形缺血灶.

4.腔隙性梗死

由小穿通動脈病損引起的腦深部微小梗死,占腦梗死的12%~25%,梗死好發於基底節區以及丘腦,腦橋,內囊和白質內,可隱匿起病,無癥狀或表現為神經功能障礙,意識狀態和高級皮質功能不受影響.


腦缺血性疾病

腦缺血性疾病

腦缺血性疾病检查

1.CT和MRI掃描

對表現有缺血性腦卒中癥狀的病人首先做CT掃描,最大的幫助是排除腦出血,因隻靠癥狀很難區別病人是腦梗死還是腦缺血,TIA病人CT掃描多無陽性發現,少數可表現為輕度腦萎縮或在基底節區有小的軟化灶,RIND病人的CT表現可以正常,也可有小的低密度軟化灶,CS病人則在CT片上有明顯的腦低密度梗死灶,可有腦室擴大,發生腦梗死的初期CT不能發現異常,一般在24~48h後才出現明顯的低密度區.

MRI檢查對早期腦梗死的診斷有一定的幫助,發生腦梗死後6h,梗死灶內水分已經增加3%~5%,此時梗死灶呈長T1和長T2改變,表示存在細胞毒性腦水腫,在24h左右,梗死灶內血-腦脊液屏障破壞,註射Gd-DTPA做MR增強掃描可見明顯的信號增強,發病1周後梗死灶仍可表現長T1和長T2,但T1值較早期縮短,如梗死灶內有出血,呈T1值縮短而T2值仍然延長.

2.腦血管造影

腦血管造影在腦缺血病的診斷上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檢查,可以發現血管病變的部位,性質,范圍及程度,應盡量做全腦血管造影,並包括頸部的動脈和鎖骨下動脈,必要時還應檢查主動脈弓部,如首次造影距手術時間較長,術前還需重做造影檢查,腦血管造影具有一定危險性,對有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危險性更大,可引起斑塊脫落造成腦梗死,近年來應用經股動脈插管造影,較直接穿刺頸總動脈造影更安全,且具有高度血管選擇性,可選用雙向連續造影,包括顱內及顱外循環.

在腦缺血疾病的患者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由於顱外血管病變所致,動脈硬化引起的狹窄或閉塞具有多發性,可有數條動脈受累,也可表現為同一條動脈上有多處病變.

3.腦血流測定

測量方法有吸入法,靜脈法和頸內動脈註射法,以頸內動脈註射法最準確,註射氙(131Xe)溶液到頸內動脈,用多個閃爍計數器探頭放在頭部,測定局部及全腦的血流量,用此法可計算出灰質,白質及腦不同區域的血流量,定出缺血區,局部腦血流量(rCBF)測定除有助於確定是否需要手術吻合血管外,還能證實吻合後局部缺血狀況是否改善,因此,病人有局部神經功能障礙,腦血流量測定顯示局部血流減少而全腦正常,或全腦血流減少而局部減少更甚,是顱外顱內動脈吻合手術的指征,如患者有TIA歷史而無神經功能障礙,血管造影顯示腦動脈梗阻,但側支循環良好,腦血流測定表現兩半球皆有輕度缺血,則不需做動脈吻合術.

4.其他檢查方法

(1)多普勒超聲檢查:可測定血液的流動和方向,借此可判斷血管有無閉塞,頸總動脈分叉處至發出眼動脈之間的這一段頸內動脈閉塞後,眶上動脈及滑車上動脈內的血反流至眼動脈,再入頸內動脈,大腦中動脈及大腦前動脈,用多普勒超聲儀作上述兩頭皮動脈的經皮測定,即可判斷上述頸內動脈部位的閉塞和狹窄,以及血流方向的改變.

經顱彩色多普勒檢查可以判定腦底動脈環,大腦前動脈,大腦中動脈,大腦後動脈,頸內動脈顱內段及椎基動脈等顱內大血管的血管深度,血液方向,血流速度和搏動指數等,依此可判定哪根血管有病變.

(2)腦電圖:腦缺血嚴重時,腦電圖才表現異常,發生腦梗死後,腦電圖表現異常,幾天後開始好轉,至發病後8周,仍有約半數病人顯示有局限性異常,但以後逐漸恢復正常,與此同時,神經損害癥狀卻持續存在,腦梗死灶在腦電圖上顯示局限性慢波.

(3)腦核素掃描:常用锝(99mTc)靜脈註射法掃描,此方法隻能掃描出直徑大於2cm的腦病變灶,TIA病人和有腦幹,小腦梗死者掃描多為陰性,檢出的陽性率與病程的發展階段和註入核素後掃描時間有關,腦梗死發生後2~3周,水腫消退,有側支循環,使核素能進入梗死區,掃描陽性率最高;註入核素後2~4h掃描的陽性率最高.

(4)視網膜中心動脈壓測定:頸內動脈的顱外段嚴重狹窄或閉塞時,大多數病人同側的視網膜動脈壓比對側低,用眼動脈壓測量計測量兩側視網膜中心動脈的收縮壓及舒張壓,如果兩側的壓力相差20%以上則有診斷意義.


腦缺血性疾病预防

積極預防,治療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防止栓子脫落,註意病因方面的防治.在血管有狹窄還沒有出現不可逆損害之前就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而核磁共振(MRI)、CTA、超聲等無創檢查方法的運用為早期診斷治療提供瞭可能;但也存在很多的不足,有條件因盡早行全腦血管造影檢查,全面評估腦血管的狀況,使防治方案個體化、更全面;這樣才能更好地降低中風的發生率.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 阅读全文
为你推荐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 急非淋急粒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急性髓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 急非淋急粒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急性髓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cutemyelocyticleukemia,AML)或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ANLL)包括所有非淋巴細胞來源的急性白血病... [详细]

    2021-12-25 07:03:00 admin

    腦弓形體病

    腦弓形體病

    腦弓形體病是由剛地弓形體原蟲引起的一種腦部寄生蟲病,是弓形體病致死的主要原因.... [详细]

    2021-12-25 13:35:00 admin

    骨惡性淋巴瘤 網織細胞肉瘤何傑金病

    骨惡性淋巴瘤 網織細胞肉瘤何傑金病

    骨淋巴瘤是指侵及骨組織的惡性淋巴瘤,骨淋巴瘤可以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原發性骨淋巴瘤(primarylymphomaofbone)系指原發於骨內的淋巴瘤,要嚴格區分... [详细]

    2021-12-25 04:33:00 admin

    子懸 胎上逼心

    子懸 胎上逼心

    子懸,指妊娠胸脅脹滿,甚或喘急,煩躁不安者,又稱胎上逼心.  《婦人大全良方》卷十二:“紫蘇飲治妊娠胎氣不和,懷胎迫上脹滿疼痛,謂之子懸.”亦名子朝... [详细]

    2021-12-25 13:53:00 admin

    多胎妊娠 雙胞胎 多胞胎

    多胎妊娠 雙胞胎 多胞胎

    多胎妊娠(multiplegestation)系指一次妊娠宮腔內同時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胎兒,但是不包括輸卵管多胎妊娠或子宮輸卵管復合妊娠.人類的多胎妊娠中以雙... [详细]

    2021-12-24 13:19:00 admin

    腸易激綜合征 IBS 腸道易激綜合征 應激性結腸綜合征

    腸易激綜合征 IBS 腸道易激綜合征 應激性結腸綜合征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一組持續或間歇發作,以腹痛、腹脹、排便習慣和(或)大便性狀改變為臨床表現,而缺乏胃腸道結構和生化異常的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典型... [详细]

    2021-12-25 07:25:00 admin

    消化道重復畸形

    消化道重復畸形

    消化道重復畸形是指附著於消化道系膜側的,具有與消化道相同特性的球形或管形空腔腫物,是一種比較少見的先天性畸形.可發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但以回腸... [详细]

    2021-12-25 10:43:00 admin

    膿皰病 滴膿瘡 黃水瘡 接觸性傳染性膿皰瘡 膿皰性皮炎 小膿皰疹

    膿皰病 滴膿瘡 黃水瘡 接觸性傳染性膿皰瘡 膿皰性皮炎 小膿皰疹

    膿皰病屬於高度傳染性、細菌性的皮膚感染性疾病,好發於年齡較小的兒童,特別是嬰兒.此病主要影響孩子的口、鼻部皮膚和嬰兒的尿佈區,有時也可在全身其他... [详细]

    2021-12-25 01:49:00 admin

    心肌炎 I51.403

    心肌炎 I51.403

    心肌炎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心肌的炎癥性病變.多種因素如感染、物理和化學因素均可引起心肌炎,所造成的心肌損害的輕重程度差別很大,臨床表現各異,輕癥患... [详细]

    2021-12-25 05:43:00 admin

    胃竇炎 K29.702 胃竇炎癥

    胃竇炎 K29.702 胃竇炎癥

    胃竇炎(antralgastritis,antrumgastrititis)是指局限於胃竇部的一種慢性炎癥,主要病變多局限於黏膜層,但也漫延至肌層或漿膜層.在病變部分出現水腫、炎... [详细]

    2021-12-25 07:21:00 admin

    鼻中隔偏曲 J34.201

    鼻中隔偏曲 J34.201

    鼻中隔偏曲(deviationofnasalseptum)是指鼻中隔偏離中線且引起臨床癥狀的一種鼻內畸型,事實上大多數人的鼻中隔都有程度不同的偏曲,但是否引起鼻部癥狀... [详细]

    2021-12-24 15:08:00 admin

    視神經炎 H46.X05 球後視神經炎 optic neuritis ON

    視神經炎 H46.X05 球後視神經炎 optic neuritis ON

    視神經炎或視神經乳頭炎是指視神經任何部位發炎的總稱,臨床上根據發病的部位不同,視神經炎分為球內和球後兩種,前者指視盤炎,後者系球後視神經炎.... [详细]

    2021-12-24 13:58:00 admin

    慢性化膿性胸膜炎

    慢性化膿性胸膜炎

    急性膿胸經過4~6周治療膿腔未見消失,膿液稠厚並有大量沉積物,提示膿胸已進入慢性期.慢性膿胸病人因長期感染,體質消耗,胸膜高度增厚,特別是壁層胸膜增厚... [详细]

    2021-12-25 11:48:00 admin

    神經系統腫瘤 自主神經系腫瘤縱隔自主神經系腫瘤

    神經系統腫瘤 自主神經系腫瘤縱隔自主神經系腫瘤

    植物神經系統腫瘤即自主(自律)神經系統的腫瘤,通常分3種特殊的組織類型:①神經節細胞瘤;②神經節母細胞瘤;③神經母細胞瘤.通常無癥狀,它是兒童最常見... [详细]

    2021-12-25 04:45:00 admin

    子宮平滑肌肉瘤

    子宮平滑肌肉瘤

    子宮平滑肌肉瘤主要來源於子宮肌層的平滑肌細胞,可單獨存在或與平滑肌瘤並存,是最常見的子宮肉瘤.從理論上講,子宮平滑肌肉瘤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 [详细]

    2021-12-24 12:57:00 admin

    小兒中耳炎

    小兒中耳炎

    中耳炎以耳內悶脹感或堵塞感、聽力減退及耳鳴為最常見癥狀.常發生於感冒後,或不知不覺中發生.有時頭位變動可覺聽力改善.有自聽增強.部分病人有輕度耳... [详细]

    2021-12-24 15:26:00 admin

    扁平疣 B07.X01 瘊子

    扁平疣 B07.X01 瘊子

    扁平疣(FlatWart)是一種病毒性皮膚病,它的病原體和尋常疣一樣,是由乳頭狀瘤病毒HPV3和HPV5感染引起的皮膚贅生物.表現為或分散分佈、質地柔軟、頂部光... [详细]

    2021-12-25 01:06:00 admin

    蜘蛛痣 蜘蛛狀毛細血管擴張 動脈性痣 動脈性蜘蛛痣

    蜘蛛痣 蜘蛛狀毛細血管擴張 動脈性痣 動脈性蜘蛛痣

    蜘蛛痣(spidernaevus)也稱蜘蛛狀毛細血管擴張癥(spidertelangiectasia)或動脈性蜘蛛痣(arterialspidernaevus).形態似蜘蛛,痣體旁有放射狀排列的毛細血... [详细]

    2021-12-25 01:10:00 admin

    熱秘

    熱秘

    熱秘是指由於胃腸積熱,即燥熱內結,耗傷津液,使大腸傳導失潤,大便幹結而引起的便秘.  熱秘好發於素體陽盛,嗜酒、喜食辛辣食物,或熱病之後的人.... [详细]

    2021-12-25 14:10:00 admin

    不安腿綜合癥 不安腿綜合癥 不寧腿綜合征 多動腿綜合

    不安腿綜合癥 不安腿綜合癥 不寧腿綜合征 多動腿綜合

    不安腿綜合征(restlesslegssyndrome,RLS)又稱多動腿綜合征或不寧腿綜合征.RLS在各年齡組皆可發病,但多見於40歲以上的壯年,癥狀主要發生在兩下肢,但亦... [详细]

    2021-12-25 10:36:00 admin
关于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