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健康疾病库腦缺血性疾病

腦缺血性疾病

腦缺血性疾病治疗

(一)治療

1.內科處理

(1)血壓監護:平均血壓在140(或170/110)mmHg以下,可不用降壓藥,如果血壓偏低,可取頭低平臥位數天,如果平均血壓低於80(或100/60)mmHg,可采用緩和的升壓藥,同時要查明原因並予以糾正.

(2)降顱壓及減輕腦水腫:有顱內壓增高征象者,視病情輕重給予適當的脫水藥,如20%甘露醇,10%甘油等,類固醇可用來防止或減輕腦水腫,避免或延緩腦梗死病人發生腦疝而死亡,故多被采用,以地塞米松效果為好,尤其對血壓偏低者更適用,低溫療法能降低腦代謝和耗氧量,但易發生其他合並癥,故需慎重地應用.

(3)低分子右旋糖酐:它能使血漿容量增加,使循環血液黏稠度降低,使微循環中血球凝聚及血栓形成的傾向降低,也可用羥乙基淀粉(706代血漿)靜脈點滴.

(4)擴張血管:血管擴張劑宜在病程第1~2周時使用,以免早期使用加重腦水腫,使用中如血壓下降或原有癥狀加重,應及時停藥,星狀神經節的阻滯用於擴張血管,似未見到明顯效果,吸入5%二氧化碳雖能使正常人腦血流量增加50%~70%,但對缺血性卒中患者並未見到好處,因為腦梗死區血管對二氧化碳的反應消失而不引起擴張,正常腦區的血管擴張使血液從梗死區流入正常腦區,梗死區缺血更加嚴重,即所謂“腦內盜血現象”.

(5)抗凝治療:對有血小板異常的病人可口服阿司匹林300mg,2~3次/d,術後應用600mg,2次/d;也可用雙嘧達莫(潘生丁),或二者合用,阿司匹林應用於TIA病人可減少TIA發作及預防腦梗死的發生,纖維蛋白分解劑如鏈激酶和尿激酶曾被用以溶解腦血栓,但臨床上也未見到明顯效果,還有增加出血的危險,目前國外應用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TPA)溶解急性期血栓形成(發病9~12h以內),取得瞭初步效果.

(6)高壓氧治療:對一些局部腦血流量減少而發生卒中的病人,給高壓氧1~2h能使其神經功能及腦電圖改善.

(7)其他:對某些可予糾正的病因如血小板增多或聚集性增高,血脂異常等應給予及時檢查及處理,保持呼吸道通暢等一般療法,各種合並癥的及時發現與治療,也應充分重視.

尼莫地平在腦缺血或腦梗死的急性期使用,可明顯增加腦血流量,但不能減少梗死灶的大小,光量子療法治療腦缺血病人,是將病人靜脈血抽出進行紫外線照射和加氧處理後,回輸體內,可使神經功能障礙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2.頸動脈血栓內膜切除

(1)外科治療的機制:研究表明,頸動脈管腔狹窄<70%時,腦血流(CBF)仍保持不變,可是,當狹窄≥70%,管腔橫切面減少90%,即引起顯著的CBF減少,由於腦有豐富的側支循環,如腦底動脈環,頸內動脈與頸外動脈的交通支,軟腦膜動脈間的交通支等,即使腦動脈完全阻塞,可不引起任何神經功能障礙,動脈管腔內血栓形成或栓塞是錯綜復雜的過程,受下列多種因素相互作用:血液成分,血管壁內膜,局部腦血流的特征如流速,漩渦等,頸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管腔高度狹窄是上述諸因素所促成的血栓所致,因此頸動脈血栓內膜切除能防治腦卒中,不僅由於增加CBF,而且消除瞭潛在的腦血栓和栓塞的根源.

(2)頸動脈狹窄常見的病因:

①動脈粥樣硬化:最常見,常表現為多發性,累及頸總動脈分叉,頸部頸內動脈(ICA),海綿竇內ICA,基底動脈和大腦中動脈(MCA)等,在頸總動脈分叉的病變常同時累及頸總動脈(CCA)的遠心端和ICA的近心端,病變主要沿動脈後壁擴展,提示局部腦血流沖擊血管內膜所致.

②頸動脈纖維肌肉發育不良:為一種非炎癥血管病,以引起頸動脈和腎動脈狹窄為其特征,好發於20~50歲白種女性,常同時累及雙側頸動脈,椎動脈,但CCA分叉常不受累(異於動脈粥樣硬化),20%~40%病人伴顱內動脈瘤.

③頸動脈內膜剝離:有外傷和自發兩種,外傷者由於旋轉暴力使頸過伸,頸動脈撞擊於頸2橫突上,自發者常伴動脈粥樣硬化和纖維肌肉發育異常,本病在血管造影上有下列典型表現:CCA分叉遠端頸部頸動脈呈鳥嘴狀狹窄或阻塞,可延伸達顱底,有時伴動脈瘤.

(3)手術適應證和禁忌證:

①適應證:

A.反復單側頸動脈系統一過性缺血性發作(TIA),頸動脈狹窄≥70%,如雙側動脈均有狹窄,選擇前交通充盈側先手術,如頸動脈近端,遠端均有病灶,應選近端先手術.

B.如出現TIA,表現短暫單眼盲(黑矇)發作或輕型完全性腦卒中,CT無大的梗死或出血性梗死及占位征,增強CT無血-腦脊液屏障破壞表現,盡管頸動脈狹窄程度未達到上述標準,也應手術.

C.單純椎基動脈系統TIA,手術指征不強,但如椎動脈3,4段狹窄嚴重,伴頸動脈系統側支供血者,也可手術.

D.無癥狀頸動脈狹窄者應根據狹窄程度,側支循環,潰瘍斑部位,CT,或MRI腦梗死灶等決定手術與否.

E.輕型進行性腦卒中內科治療無效者,並有CT表現.

②禁忌證:

A.中-重型完全性腦卒中.

B.有嚴重冠心病或其他器質性病變者.

C.頸動脈狹窄范圍超過下頜角,達到顱底.

D.頸動脈完全阻塞,並且血管造影顯示沒有側支逆流到達巖骨段ICA.

(4)手術時間選擇:迄今仍有爭論,不論是短暫腦缺血發作(TIA)或完全性腦卒中,如不治療,腦缺血或梗死的再發率明顯增高,因此及時檢查和治療是必要的,一般認為,對無上述危險因素者,CT無腦水腫,出血跡象,在發病後均應及早手術,對急性頸動脈阻塞,如血管造影顯示側支循環血流可到達巖骨段ICA者,應急診手術.

3.顱內外動脈吻合術

病人的選擇:

(1)手術適應證:

①TIA,輕型腦卒中,輕型完全性腦卒中經內科治療無效者.

②腦缺血病人經全腦血管造影證實大腦中動脈狹窄或阻塞,側支循環不良;頸內動脈狹窄或阻塞不適合作頸動脈內膜切除.

③一側頸內動脈狹窄,對側頸內動脈阻塞,欲做狹窄側頸內動脈內膜切除者,應先作阻塞側顱內外動脈吻合術.

④區域性腦血流測定有局部或偏側腦低灌註.

(2)手術禁忌證:

①有嚴重全身性疾病,如肺,心,肝,腎及嚴重糖尿病者.

②中-重度完全腦卒中.

③腦血流測定有廣泛中-重度缺血.

④腦血流測定正常者.

⑤腦卒中急性期.

手術中應根據解剖的具體情況選擇血管合適部位進行吻合,另外,術中輕柔仔細地處理血管,熟練的顯微血管吻合技術以及選擇創傷小且得心應手的手術器械是手術成功的重要保證.

4.血管內支架成形術

支架成形術的適應證較廣泛,從頸總動脈到頸內動脈虹吸部以下的任何部位的狹窄以及椎動脈狹窄,都可用這種方法,包括動脈粥樣硬化,肌纖維發育不良所致狹窄,動脈慢性炎癥,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後再狹窄,PTA術中血管擴張不滿意,PTA術後動脈壁形成夾層或再狹窄,隨著技術的進步,顱內腦血管狹窄也可為其適應證.

(1)禁忌證:

①顱內動脈瘤或動靜脈畸形;

②顱內狹窄比顱外狹窄重;

③急性期脈管炎.

(2)治療要點:

①術前準備:所有病人於術前應行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治療1周.

②手術方法:

A.局部麻醉,手術途徑可經股動脈,也可經頸動脈或腋動脈,術中持續點滴肝素5000U,使凝血時間維持在200~250s.

B.造影和預擴張:以頸動脈為例,將8F導管鞘置入股動脈內,5F導管插入頸總動脈內造影,判斷頸動脈狹窄的部位和程度,造影後將導引管插到頸總動脈,接近狹窄部位,將球囊成形和阻塞導管插入到狹窄段遠端,用造影劑充盈使阻塞導管末端乳膠球囊擴張以阻斷血流,然後以成形球囊擴張狹窄部位,將成形球囊導管撤出,通過帶閥的導管接口將粥樣硬化斑碎屑抽出體外,部分則沖入頸外動脈,再使阻斷球囊回撤導管,完成造影和預擴張,再行造影以瞭解擴張情況.

C.支架置入:根據不同動脈及其狹窄程度選擇適當導管,在頸總動脈選擇支架直徑為8mm,分叉部位為6~7mm,頸內動脈為5mm,長度一般為4cm,也可根據實際測量來選擇,支架置入時應在導引管的引導下從股動脈鞘推進,盡可能準確地放在狹窄部位,放置時囑病人盡量安靜臥位不動,要有好的骨性標志作參考,支架遠端一定要完全打開,支架放置後行造影觀察效果.

(3)註意事項:

①動脈阻斷耐受:多數病人對動脈阻斷耐受性強,不能耐受者見於多發性狹窄.

②術後治療量肝素維持到第2天,皮下註射肝素1個月,華法林治療2~3個月.

③術後股動脈鞘保留到第2天,行造影後拔除.

5.椎動脈減壓術

椎動脈狹窄除瞭動脈硬化這個最常見的原因外,頸椎關節病的骨質增生也是原因之一,正常兩側椎動脈變異很大,可能一側發育不良而主要依靠另一側供血,此時若發育不良一側受壓則不出現癥狀;但如果後交通動脈發育好,能充分供應椎,基底動脈的側支血流,即使兩側椎動脈都受壓也可以不出現癥狀.

頸椎關節病壓迫椎動脈造成的椎,基底動脈缺血癥狀在轉頭向後看,向上看,起床或改變身體姿勢時出現,主要有頭痛,視力障礙,四肢麻木,出冷汗,眩暈,惡心,嘔吐等,偶有耳鳴及聽力喪失或眩暈,骨質增生壓迫頸神經根則有頸及肩部疼痛,少數有腦神經障礙,小腦體征,偶有半身運動及感覺障礙,X光平片可見頸椎關節骨質增生,椎間孔顯著狹窄,血管造影檢查除照常規的正,側位片外,還可使頭後仰或向一側過度轉動再拍片,向同側轉頭使椎動脈受壓增加,可造成近全梗阻,椎動脈受壓部位多在頸5~6,頸4~?5,頸5~7,多為一側椎動脈受壓,也可雙側都受壓.

有臨床癥狀,造影顯示一側或雙側椎動脈受壓狹窄,均為手術指征,隻有椎動脈向外移位而無狹窄的不必做手術.

6.大面積腦梗死去骨瓣減壓術

大面積腦梗死占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較少部分,死亡率和致殘率較高,臨床上根據梗死部位可分為大腦和小腦梗死,大腦大面積梗死多由大腦中動脈(MCA)閉塞所致,占缺血性卒中的10%~15%,引起大面積腦梗死的常見原因主要有:頸內動脈(ICA)剝離,動脈硬化性ICA閉塞,心源性疾病,小腦大面積腦梗死占卒中病人的1.5%,國外研究發現,心源性栓塞為43%,動脈粥樣硬化為35%,其他原因占22%,大面積腦梗死一旦形成,多表現為病情進行性加重,部分病人內科治療有效,但仍有部分病人常規內科治療無效,需行去骨瓣減壓術,這種手術已在臨床運用較久,近年報道有增多趨勢.

(1)大面積大腦梗死:手術時機和適應證:常規內科治療歷來是治療腦梗死的主要方法,已形成一套較完善的治療方案,也是治療大面積腦梗死的最基本和必要的手段.

對一部分大面積腦梗死的病人,經積極內科治療後,病情仍進行性加重,若不進行減壓手術,病人極有可能死亡,因此許多學者將此時進行的減壓性手術稱為“救命”性手術,是常規內科治療的必要補充,去骨瓣減壓術最早被用於解除當時無法定位的腦部腫瘤引起的顱內壓升高,1935年Greco曾對1例大面積腦梗死的病人施行去骨瓣減壓術,以後曾有多位學者作過報道,這種治療有四種目的:

①保存生命;

②阻止梗死擴大;

③防止系統並發癥;

④有利於康復.

目前認可的手術適應證:

①病人經積極內科治療無效而處於腦疝早期或前期.

②CT見大面積腦梗死和水腫,中線結構側移≥5mm,基底池受壓.

③顱內壓(ICP)≥30mmHg.

④年齡≤70歲.

⑤排除系統疾病.

決定手術成敗和遠期功能恢復的一個關鍵因素是手術時機的把握,許多作者認為一旦有手術適應證,盡早手術可減少梗死面積,降低並發癥,有利於以後康復,Reike認為進行手術最晚不能超過的時間是:瞳孔已有改變,並對脫水等治療無反應,當瞳孔已散大固定後即不宜手術,並認為連續ICP監測可為早期手術提供指導作用,一旦腦幹發生不可逆損傷,手術效果必差,Koadziolka認為在出現第一個腦幹體征時,即一側瞳孔擴大,對光反應消失時宜盡快進行開顱減壓術,而Dalashaw則認為若神經功能進行性加重,不必等出現腦疝體征時即可行手術治療,另外對主側半球大面積腦梗死,認為最好不行此手術,因為即使病人術後得以生存,但生活質量較差,因此應根據病人的神經系統體征變化,連續CT檢查和ICP監測進行綜合分析,決定最適合的手術時機.

(2)大面積小腦梗死:手術適應證及時機:小腦梗死後由於腦水腫而出現逐漸加重的占位效應,表現為腦幹受壓移位,四腦室移位變形,伴有阻塞性腦積水,臨床表現除小腦癥狀外,還有腦幹損害和ICP升高癥狀,由於大面積小腦梗死死亡率極高,及時進行減壓性手術的觀點已在許多學者中形成共識,並認為手術是惟一有效的措施.

早在1956年Fairburn和Lindgren等首先報道枕下減壓術治療大面積小腦梗死,Heros認為手術目的不是針對腦梗死本身,而是針對因腦水腫所繼發的腦幹受壓和腦積水,因此對小腦梗死病人應密切觀察神經系統體征變化,定期復查頭顱CT和MRI,另外決定是否進行手術治療尚需對腦幹原發和繼發性損害進行鑒別,若發病一開始就有腦幹體征,表明為原發性腦幹梗死,如早期結合腦血管造影和MR檢查則診斷更易明確,原發性腦幹梗死不宜手術,繼發性腦幹受壓則是手術指征,同時患者的年齡和全身情況也是選擇手術應該考慮的因素.

目前對手術時機的選擇仍有爭議,多數作者認為一旦病人出現神志改變即可手術,Chen等認為內科治療無效,病情加重,再拖延必然致死時則有手術指征,Heros曾根據小腦梗死的臨床表現分為三期:早期為小腦癥狀;中期為腦幹受壓癥狀,但病人神志清楚;晚期病人昏迷,去皮質強直,伴有呼吸循環功能異常,許多作者認為Heros的臨床分期對手術時機的選擇有指導作用,Hornig根據這一分期在其治療的36例病人中發現:中期病人雖可保守治療持續一段時間,但多數於24h內出現繼發性腦幹損害和進入昏迷狀態,一旦進入第三期則手術效果較差,因此他選擇治療的手術時間為第二期的早期,即使如此,他仍認為對進入第三期的病人,手術減壓仍是惟一有效的選擇.

(二)預後

現代外科治療腦缺血利用半暗帶的神經元耐受缺血的時間(治療窗),采用各種方法恢復腦血流,挽救瀕死的神經細胞,治療窗的大小取決於缺血時間和有效側支循環的建立,一般認為,人類的腦缺血治療窗為缺血發生後3~6h,如側支循環好,大腦中動脈阻斷8h恢復血流,預後仍好.


腦缺血性疾病饮食

飲食有節,定時適量:據現代科學研究表明,晚餐不要太晚,以清淡為宜.如果晚餐時間太晚,再吃一些難以消化的油膩食物,會使膽固醇在血管內壁上沉積,誘發腦血栓.同時,一般情況下,人在晚上活動量少,能量消耗也少,若晚餐吃得太多,可使人肥胖,從而影響到血管的舒縮,導致腦血栓的形成.

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飲食禁忌人體吸收的熱量應與每日活動消耗的熱量成正比,凡體重超常的肥胖病患者,多因熱量的攝入超出人體每日熱能的消耗.有些人不吃動物脂肪,但飯量大也會發胖,這是因為肝臟可將碳水化合物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所以,應嚴格限制熱量的攝入.

患者應忌食動物內臟、蛋黃、動物腦子、魚子、鰻魚、魷魚等高膽固醇含量食物,以免加重腦血管內壁的損傷.

人體的膳食營養結構講得是平衡,提倡兼收並蓄,以廣泛吸收各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


腦缺血性疾病并发症

頸動脈血栓內膜切除治療後可能並發腦梗死以及腦出血,心肌梗死,傷口出血或感染,腦神經損傷等,術後也可能出現頸動脈再狹窄,血管內支架成形術可能並發腦栓塞,夾層動脈瘤,再狹窄,穿刺部位血腫和假性動脈瘤等.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是由於負責供應腦部血液的動脈血管短時間醫學上稱“一過性”供血不足,引起相應動脈負責供血的腦組織發生暫時性功能障礙.其常見的並發癥有常有半側手足無力、偏癱、單眼突然黑朦或失明、失語等,常伴有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或糖尿病、心臟病、頸椎病.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 阅读全文
为你推荐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 急非淋急粒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急性髓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 急非淋急粒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急性髓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cutemyelocyticleukemia,AML)或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ANLL)包括所有非淋巴細胞來源的急性白血病... [详细]

    2021-12-25 07:03:00 admin

    腦弓形體病

    腦弓形體病

    腦弓形體病是由剛地弓形體原蟲引起的一種腦部寄生蟲病,是弓形體病致死的主要原因.... [详细]

    2021-12-25 13:35:00 admin

    骨惡性淋巴瘤 網織細胞肉瘤何傑金病

    骨惡性淋巴瘤 網織細胞肉瘤何傑金病

    骨淋巴瘤是指侵及骨組織的惡性淋巴瘤,骨淋巴瘤可以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原發性骨淋巴瘤(primarylymphomaofbone)系指原發於骨內的淋巴瘤,要嚴格區分... [详细]

    2021-12-25 04:33:00 admin

    子懸 胎上逼心

    子懸 胎上逼心

    子懸,指妊娠胸脅脹滿,甚或喘急,煩躁不安者,又稱胎上逼心.  《婦人大全良方》卷十二:“紫蘇飲治妊娠胎氣不和,懷胎迫上脹滿疼痛,謂之子懸.”亦名子朝... [详细]

    2021-12-25 13:53:00 admin

    多胎妊娠 雙胞胎 多胞胎

    多胎妊娠 雙胞胎 多胞胎

    多胎妊娠(multiplegestation)系指一次妊娠宮腔內同時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胎兒,但是不包括輸卵管多胎妊娠或子宮輸卵管復合妊娠.人類的多胎妊娠中以雙... [详细]

    2021-12-24 13:19:00 admin

    腸易激綜合征 IBS 腸道易激綜合征 應激性結腸綜合征

    腸易激綜合征 IBS 腸道易激綜合征 應激性結腸綜合征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一組持續或間歇發作,以腹痛、腹脹、排便習慣和(或)大便性狀改變為臨床表現,而缺乏胃腸道結構和生化異常的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典型... [详细]

    2021-12-25 07:25:00 admin

    消化道重復畸形

    消化道重復畸形

    消化道重復畸形是指附著於消化道系膜側的,具有與消化道相同特性的球形或管形空腔腫物,是一種比較少見的先天性畸形.可發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但以回腸... [详细]

    2021-12-25 10:43:00 admin

    膿皰病 滴膿瘡 黃水瘡 接觸性傳染性膿皰瘡 膿皰性皮炎 小膿皰疹

    膿皰病 滴膿瘡 黃水瘡 接觸性傳染性膿皰瘡 膿皰性皮炎 小膿皰疹

    膿皰病屬於高度傳染性、細菌性的皮膚感染性疾病,好發於年齡較小的兒童,特別是嬰兒.此病主要影響孩子的口、鼻部皮膚和嬰兒的尿佈區,有時也可在全身其他... [详细]

    2021-12-25 01:49:00 admin

    心肌炎 I51.403

    心肌炎 I51.403

    心肌炎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心肌的炎癥性病變.多種因素如感染、物理和化學因素均可引起心肌炎,所造成的心肌損害的輕重程度差別很大,臨床表現各異,輕癥患... [详细]

    2021-12-25 05:43:00 admin

    胃竇炎 K29.702 胃竇炎癥

    胃竇炎 K29.702 胃竇炎癥

    胃竇炎(antralgastritis,antrumgastrititis)是指局限於胃竇部的一種慢性炎癥,主要病變多局限於黏膜層,但也漫延至肌層或漿膜層.在病變部分出現水腫、炎... [详细]

    2021-12-25 07:21:00 admin

    鼻中隔偏曲 J34.201

    鼻中隔偏曲 J34.201

    鼻中隔偏曲(deviationofnasalseptum)是指鼻中隔偏離中線且引起臨床癥狀的一種鼻內畸型,事實上大多數人的鼻中隔都有程度不同的偏曲,但是否引起鼻部癥狀... [详细]

    2021-12-24 15:08:00 admin

    視神經炎 H46.X05 球後視神經炎 optic neuritis ON

    視神經炎 H46.X05 球後視神經炎 optic neuritis ON

    視神經炎或視神經乳頭炎是指視神經任何部位發炎的總稱,臨床上根據發病的部位不同,視神經炎分為球內和球後兩種,前者指視盤炎,後者系球後視神經炎.... [详细]

    2021-12-24 13:58:00 admin

    慢性化膿性胸膜炎

    慢性化膿性胸膜炎

    急性膿胸經過4~6周治療膿腔未見消失,膿液稠厚並有大量沉積物,提示膿胸已進入慢性期.慢性膿胸病人因長期感染,體質消耗,胸膜高度增厚,特別是壁層胸膜增厚... [详细]

    2021-12-25 11:48:00 admin

    神經系統腫瘤 自主神經系腫瘤縱隔自主神經系腫瘤

    神經系統腫瘤 自主神經系腫瘤縱隔自主神經系腫瘤

    植物神經系統腫瘤即自主(自律)神經系統的腫瘤,通常分3種特殊的組織類型:①神經節細胞瘤;②神經節母細胞瘤;③神經母細胞瘤.通常無癥狀,它是兒童最常見... [详细]

    2021-12-25 04:45:00 admin

    子宮平滑肌肉瘤

    子宮平滑肌肉瘤

    子宮平滑肌肉瘤主要來源於子宮肌層的平滑肌細胞,可單獨存在或與平滑肌瘤並存,是最常見的子宮肉瘤.從理論上講,子宮平滑肌肉瘤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 [详细]

    2021-12-24 12:57:00 admin

    小兒中耳炎

    小兒中耳炎

    中耳炎以耳內悶脹感或堵塞感、聽力減退及耳鳴為最常見癥狀.常發生於感冒後,或不知不覺中發生.有時頭位變動可覺聽力改善.有自聽增強.部分病人有輕度耳... [详细]

    2021-12-24 15:26:00 admin

    扁平疣 B07.X01 瘊子

    扁平疣 B07.X01 瘊子

    扁平疣(FlatWart)是一種病毒性皮膚病,它的病原體和尋常疣一樣,是由乳頭狀瘤病毒HPV3和HPV5感染引起的皮膚贅生物.表現為或分散分佈、質地柔軟、頂部光... [详细]

    2021-12-25 01:06:00 admin

    蜘蛛痣 蜘蛛狀毛細血管擴張 動脈性痣 動脈性蜘蛛痣

    蜘蛛痣 蜘蛛狀毛細血管擴張 動脈性痣 動脈性蜘蛛痣

    蜘蛛痣(spidernaevus)也稱蜘蛛狀毛細血管擴張癥(spidertelangiectasia)或動脈性蜘蛛痣(arterialspidernaevus).形態似蜘蛛,痣體旁有放射狀排列的毛細血... [详细]

    2021-12-25 01:10:00 admin

    熱秘

    熱秘

    熱秘是指由於胃腸積熱,即燥熱內結,耗傷津液,使大腸傳導失潤,大便幹結而引起的便秘.  熱秘好發於素體陽盛,嗜酒、喜食辛辣食物,或熱病之後的人.... [详细]

    2021-12-25 14:10:00 admin

    不安腿綜合癥 不安腿綜合癥 不寧腿綜合征 多動腿綜合

    不安腿綜合癥 不安腿綜合癥 不寧腿綜合征 多動腿綜合

    不安腿綜合征(restlesslegssyndrome,RLS)又稱多動腿綜合征或不寧腿綜合征.RLS在各年齡組皆可發病,但多見於40歲以上的壯年,癥狀主要發生在兩下肢,但亦... [详细]

    2021-12-25 10:36:00 admin
关于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