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疳
脾疳百科
脾疳是五疳之一.由於乳食不節,脾胃受傷引起的.主要癥狀有面色萎黃、腹大如鼓、腹皮青筋暴露、嘔逆、不思飲食、喜吃泥土,煩渴引飲、水榖不消、瀉下酸臭、咳嗽喘促、胸膈壅滿、口鼻幹燥、目生白膜、喜暗畏光、唇赤發焦、四肢乏力等.
脾疳
脾疳病因
飲食不節(35%)
若乳食無度,或恣食肥甘生冷,或零食、偏食等,都可使積滯成脾疳,即所謂“積為疳之母”,“無積不成疳”,此謂大過而致疳者;另則是營養供給不足所致,缺乏足夠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微量元素等.
消耗性疾病(30%)
長期吐瀉、慢性痢疾、結核病、寄生蟲病等,機體對營養不能充分吸收利用和慢性消耗,亦可導致脾疳,脾傷則不運,氣血津液無以資生,精微無從運化以濡養五臟、四肢百骸、筋肉、皮毛,則膚色無華,毛發枯槁,形體羸瘦,頭大頸細,腹大青筋,神呆困倦.
脾疳
脾疳症状
主要癥狀有面色萎黃、腹大如鼓、腹皮青筋暴露、嘔逆、不思飲食、喜吃泥土,煩渴引飲、水榖不消、瀉下酸臭、咳嗽喘促、胸膈壅滿、口鼻幹燥、目生白膜、喜暗畏光、唇赤發焦、四肢乏力等.和微量元素鋅、鐵等缺乏癥狀類似,可見於缺鐵性貧血、鋅缺乏等.
脾疳
脾疳检查
本病常見於西醫學的缺鐵性貧血所造成的異食癖,檢查如下述:
實驗室檢查:
1.血象:呈現典型的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特殊性僅為50%~70%.血片中可見紅細胞染色淺淡,中心淡染區擴大,大小不一.網織紅細胞大多正常或輕度增多.白細胞計數正常或輕度減少,分類正常.血小板計數在有出血者常偏高,在嬰兒及兒童中多偏低.
2.骨髓象:骨髓檢查不一定需要,除非是需要與其他疾患的貧血相鑒別時.骨髓塗片表現增生活躍,幼紅細胞明顯增生.早幼紅及中幼紅細胞比例增高,染色質顆粒致密,細胞質少,血紅蛋白形成差.粒系和巨核細胞系正常.鐵粒幼細胞極少或消失.細胞外鐵缺如.
3.生化檢查
(1)血清鐵測定:血清鐵降低.64.44μmol/L(360μg/dl),故轉鐵蛋白飽和度降低.由於血清鐵的測定波動大,影響因素較多,在判斷結果時,應結合臨床考慮.在婦女月經前2~3天、妊娠的後3個月,血清鐵和總鐵結合力均會降低,但不一定表示缺鐵.
(2)血清鐵蛋白測定:血清鐵蛋白低於14μg/L.但在伴有炎癥、腫瘤及感染時可以增高,應結合臨床或骨髓鐵染色加以判斷.缺鐵性貧血患者骨髓紅系細胞內及細胞外鐵染色均減少或缺如.
(3)紅細胞遊離原卟啉(FEP)測定:FEP增高表示血紅素合成有障礙,用它反映缺鐵的存在,是較為敏感的方法.但在非缺鐵的情況如鉛中毒及鐵粒幼細胞貧血時,FEP亦會增高.應結合臨床及其他生化檢查考慮.
(4)紅細胞鐵蛋白測定:用放射免疫法或酶聯免疫法可以測定紅細胞堿性鐵蛋白,可反映體內鐵貯存的狀況,如<6.5μg/紅細胞,表示鐵缺乏.此結果與血清鐵蛋白相平行,受炎癥、腫瘤及肝病的影響較小是其優點.但操作較復雜,尚不能作為常規使用.
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男性血紅蛋白<120g/L,女性血紅蛋白<110g/L,孕婦血紅蛋白<100g/L;MCV<80fl,MCH<26pg,MCHC<0.31;形態可有明顯低色素表現.運鐵蛋白飽和度<0.15.血清鐵蛋白<14mg/L.骨髓鐵染色顯示骨髓小粒可染鐵消失,鐵粒幼紅細胞<15%.
為明確貧血的病因或原發病,尚需進行:多次大便潛血、尿常規檢查,必要時還應進一步查肝腎功能,胃腸X線檢查、胃鏡檢查及相應的生化、免疫學檢查等.
脾疳预防
1、做好喂養指導:提倡母乳喂養,及時添加含鐵豐富且鐵吸收率高的輔食品,如肝、瘦肉、魚等,並註意膳食的合理搭配.妊娠及哺乳期婦女適當補充鐵劑.
2、嬰幼兒食品加入適量鐵劑進行強化.
3、對早產兒、低體重兒應及早給予鐵劑預防.
4、在鉤蟲流行區應進行大規模的寄生蟲防治工作.
5、及時根治各種慢性消化道出血的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