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管炎 血栓性靜脈炎
脈管炎 血栓性靜脈炎百科
血栓性靜脈炎簡稱靜脈炎是指靜脈血管發炎,根據病變部位不同,靜脈炎可分為淺靜脈炎和深靜脈炎.其病理變理化血管內膜增生,管腔變窄,血流緩慢.周圍皮膚可呈現充血性紅斑,有時伴有水腫.以後逐漸消退,充血被色素沉著代替,紅斑轉變成棕褐色.少數病人可引起反應,如發冷,發熱、白細胞增高等,患者常常陳訴疼痛腫脹.
脈管炎 血栓性靜脈炎
脈管炎 血栓性靜脈炎病因
引起靜脈血栓形成的病因很多,如創傷,手術,妊娠,分娩,心臟病,惡性腫瘤,口服避孕藥及長期站立,下蹲,久坐,久臥受潮濕等,較常見是各種外科手術後引發,其病理變化特點為靜脈壁的損傷,血流狀態的改變及血液高凝狀態等導致深部靜脈血栓形成,祖國醫學其病因病機為氣血瘀滯,阻滯於絡脈及氣血陰陽失調和濕熱下註,內外二因合至而發為本病.
環境因素(20%):
寒冷潮濕的環境會使體內溫熱之氣易凝結在靜脈中,受寒後血管痙攣、血管內膜損傷、血流量緩慢、血液黏度增高、凝固性增加導致靜脈血栓形成.
血濃度高(25%):
下肢創傷、手術、大面積燒傷、妊娠及產後,血小板增高,同時釋放出凝血因子,使血液成分改變,呈高凝狀態,為靜脈炎形成提供溫床.
長期輸液(20%):
長期導管作持續性輸液,可使靜脈壁直接損傷,或因各種機械沖擊原因損傷靜脈壁,出現炎癥反應.
久蹲(10%):
可致血流不暢、局部缺血、缺氧,使血管愛損,內膜損傷,靜脈內壓力增高,導致靜脈血栓形成.
靜脈炎的病理:
靜脈輸入各種抗生素或高滲葡萄糖溶液或因機械直接損傷靜脈壁,還有長期靜脈曲張引起的血淤滯等,而導致靜脈血管內膜損害,形成血栓,迅速導致整條淺靜脈壁的炎癥反應,甚至累及靜脈周圍組織,並有滲出液,局部表現有疼痛,腫脹和壓痛的索條柱,往往伴有全身反應,但多不嚴重.
造成靜脈炎的危險因子包括:
1、導管針的材質,長度與管徑大小.
2、操作技術不良.
3、不適當的穿刺部位.
4、導管針留置的時間太長.
5、固定方法不當.
6、輸液的濃度的酸,鹼性太強,或不兼容造成沉淀.
7、病患本身的病理生理狀況,如年齡或疾病造成血管壁脆弱,發炎.
脈管炎 血栓性靜脈炎
脈管炎 血栓性靜脈炎症状
淺靜脈炎患者,患肢局部紅腫,疼痛,行走時加重,可觸及痛性索狀硬條或串珠樣結節,深部靜脈炎患者,發病突然,患肢呈凹陷性腫脹,皮膚呈暗紅色,有廣泛的靜脈努張或曲張以及毛細血管擴張;後期出現營養障礙性改變,伴有瘀積性皮炎,色素沉著或淺表性潰瘍,股,脛周徑較健肢粗1cm以上,行走時腫痛加重,靜臥後減輕,靜脈造影可見患肢深靜脈血管狹窄或堵塞,.遊走性血栓淺靜脈炎,是指淺靜脈炎癥發生部位不定,此起彼伏,反復發作而言,是人體淺靜脈炎中的一種特殊類型,胸腹壁血栓性淺靜脈炎,是指胸壁,乳房,兩肋緣及上腹部出現靜脈血栓形成,並同時有炎性病理改變的一種常見疾病,亦稱Monder病.
靜脈炎的分類
1、機械性靜脈炎:
1)不正當的固定方法:穿刺部位未固定牢靠,造成針管的滑動.
2)選用的導管管徑太粗,刺激血管壁.
3)穿刺部位太靠近關節處,由於關節活動造成針管與血管壁不斷地摩擦而產生發炎反應.
2、化學性靜脈炎:
藥物稀釋不足,輸液酸,堿度過高,溶質的濃度過高,留置針材質的差異性皆是造成化學性靜脈炎的原因.
3、細菌性靜脈炎:
通常與消毒方法不正確,穿刺技術不良,輸液套管無菌狀態的破壞,導管留置時間過長有關.
脈管炎 血栓性靜脈炎
脈管炎 血栓性靜脈炎检查
1.實驗室檢驗
(1)血常規:根據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的增高程度判斷是否合並細菌感染.
(2)凝血:可有D-Dimer升高等血栓形成表現.
2.影像學檢查
(1)多普勒超聲:探測局部血流的變化,當有血栓性靜脈炎時可表現為局部血流信號消失或部分缺失,加壓後管腔不能壓扁.此種檢查可發現約95%的近端深靜脈血栓形成.
(2)放射性核素檢查:原理為放射性標記的人體纖維蛋白原能被正在形成的血栓攝取.可通過觀察某一部位放射量的增減,判斷血栓形成及演變過程.對小腿靜脈叢內血栓形成檢出率較高.
(3)電阻抗體積描記:靜脈血栓形成時,電阻容積波幅變動小.對於主幹靜脈阻塞的診斷效果較好.
(4)靜脈造影:靜脈註入造影劑,通過有無充盈缺損,判斷有無血栓形成,同時可明確血栓的位置、范圍、形態和側支循環情況.為診斷的金標準.
(5)靜脈壓測定:患肢靜脈壓升高,提示測壓處近心端靜脈有阻塞.
脈管炎 血栓性靜脈炎预防
佩戴彈力襪改善下肢靜脈曲張.對於血液高凝狀態的患者在積極糾正基礎疾病的同時,應註意避免四肢、軀幹等好發部位的外傷.此外,靜脈穿刺過程中避免同一部位反復穿刺及使用強刺激性藥物.同時嚴格無菌操作,防止靜脈植入物造成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