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馬蹄內翻足 Q66.001 球棒足 足內翻
先天性馬蹄內翻足 Q66.001 球棒足 足內翻百科
馬蹄內翻足(talipesequinovarus)是一種最常見的先天性畸形足,約占先天性足部畸形的77%.馬蹄內翻足畸形由足下垂、內翻、內收三種因素組成.患者可以伴有其他畸形,如先天性髖關節脫位、並指、肌性斜頸等.本病因患兒一出生就能發現,多數治療及時,療效較好.
先天性馬蹄內翻足 Q66.001 球棒足 足內翻
先天性馬蹄內翻足 Q66.001 球棒足 足內翻病因
遺傳因素(15%):
本病常有傢族史,與遺傳有一定的關系,如Wynne-Pavis等報道:患者中有傢族史者的比例2.9%;另外,單卵孿生的發病率遠比雙卵孿生為高,比例為33∶3,雖然遺傳是一種重要因素,但尚不能確定顯性,隱性或伴性基因遺傳的規律.
胚胎因素(20%):
Bohm認為,胚胎3個月之內,足處於馬蹄內翻的三個原始畸形狀態,即下垂,內收和旋後(內翻),自第4個月開始,足處於中和旋轉位,蹠骨輕度內收,足也開始沿長軸旋前,接近正常人足的位置,任何發育障礙都將使足保持於胚胎早期的畸形位.
宮內因素(14%):
胎兒在宮內體位不佳,足部受壓,長時間處於足內收,後跟內翻,踝部下垂位,相應地,小腿後側和內側的肌肉縮短,內側關節囊增厚,使足進一步處於畸形位.
環境因素(10%):
許多學者研究發現本病與環境因素有關,如Duraswami註射胰島素至發育中的雞胚內,造成馬蹄內翻足畸形,有人證明,在肢體發育的關鍵時刻,缺氧可能導致馬蹄內翻足,Stewart發現,在許多來自日本的患者中,由於有蹬坐於內翻足上的習慣,發病率特別高.
先天性馬蹄內翻足 Q66.001 球棒足 足內翻
先天性馬蹄內翻足 Q66.001 球棒足 足內翻症状
由於生後即能看到足部畸形,通常診斷並不困難,先天性馬蹄內翻足一般可分為僵硬型(內因型)和松軟型(外因型).
1.僵硬型
畸形嚴重,踝與距下關節蹠屈畸形明顯,距骨蹠屈,可從足背側皮下摸到突出的距骨頭,因跟骨後端上翹藏於脛骨下端後側,足跟似乎變小,乍看似無足跟而呈棒形,故又稱棒形足,跟腱攣縮嚴重,從後方看,跟骨內翻,前足也有內收內翻,舟骨位於足內側深處,靠近距骨頭,骰骨突向足外側,足內側凹下,踝內側和足跟內側皮紋增多,而足外側及背側皮膚拉緊變薄,當被動背伸外翻時呈僵硬固定,此種畸形不易矯正,患兒站立困難,走路推遲,跛行,扶持站立時可見足外側或足背著地負重,年齡稍長,跛行明顯,軟組織與關節僵硬,足小,小腿細,肌萎縮明顯,但感覺正常,長期負重後足背外側可出現增厚的滑囊和胼胝,少數發生潰瘍.
病人常同時有其他畸形,筆者隨訪2年以上的351例中,45例(12.8%)伴發其他畸形,其中隱性脊柱裂17例,先天性髖脫位7例,多指畸形4例,脊柱側凸3例,此外尚有小腿環形束帶等,此型治療困難,易復發,多數人認為該型屬胚胎或遺傳因素的缺陷所致.
2.松軟型
畸形較輕,足跟大小接近正常,踝及足背外側有輕度皮膚皺褶,小腿肌肉萎縮變細不明顯,最大的特點是在被動背伸外翻時可以矯正其馬蹄內翻畸形,能使患足達到或接近中立位,此型畸形較松軟,容易矯正,療效易鞏固,不易復發,預後好,該型屬於宮內位置異常所致.
先天性馬蹄內翻足 Q66.001 球棒足 足內翻
先天性馬蹄內翻足 Q66.001 球棒足 足內翻检查
本病根據臨床表現均能作出診斷,一般不需依據X線檢查確診,但對於判斷馬蹄內翻足畸形程度和對治療療效的客觀評價,X線攝片是不可缺少的,正常新生兒足部X線片可見跟,距和骰骨的化骨中心,馬蹄內翻足的病兒足部諸骨的骨化中心出現較晚,舟骨在3歲後方才出現,蹠骨幹生後骨化良好.
1.正位片正常的足距骨縱軸與跟骨縱軸之間有30°左右的夾角,若小於20°,示足後部內翻,正常足第1蹠骨與距骨縱軸,第5蹠骨與跟骨縱軸平行或交叉角小於20°,大於20°時,示足前部內收.
2.側位片正常足距骨縱軸與第1蹠骨平行,在馬蹄內翻足患者則二者相交成角.
先天性馬蹄內翻足 Q66.001 球棒足 足內翻预防
本病為先天性疾病,無有效預防措施,早診斷早治療是本病的防治關鍵,同時,對本病的患兒要註意功能鍛煉,功能鍛煉是先天性馬蹄內翻足患兒出院後一項非常重要的環節,合理而積極的功能鍛煉能夠使患兒患肢迅速恢復到正常水平,但早期患兒不願或不敢活動,所以一定要向患兒傢長講解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充分調動患兒傢長或陪住傢屬的積極性,配合必要的被動練習,可以有效地減少術後並發癥,並應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