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溝肉芽腫
腹股溝肉芽腫百科
腹股溝肉芽腫(granulomainguinale)是一種慢性、輕度傳染的性傳播疾病,由肉芽腫莢膜桿菌引起,此菌在感染組織中的單核細胞內表現為一卵圓行小體,稱為杜諾凡小體(Donoyanbody),故本病又叫杜諾凡病(Donovanosis).它是一種慢性傳染病,以肉芽組織增生性斑塊為主征,肛門、外陰處為好發部位,形成無痛性潰瘍,並可自身接種.
腹股溝肉芽腫
腹股溝肉芽腫病因
病原體感染(98%)除性交傳播外,也能借陰虱傳播,故屬於慢性傳染病,好發部位除陰部、股部外,還能侵犯面部、背部等位置,值得警惕.發病機制肉芽腫莢膜桿菌僅對人類有致病性,病原體在入侵部位首先形成一個進展緩慢的丘疹或皮下結節,以後形成潰瘍,累及周圍組織,病理基礎為大量炎癥細胞浸潤.
腹股溝肉芽腫
腹股溝肉芽腫症状
腹股溝肉芽腫的癥狀:丘疹皮下結節潰瘍漿液膿性分泌物淋巴結腫大肉芽腫色素脫失1.發病:多見於男性,男女之比2~3∶1,以20~45歲性活躍年齡多見.
2.潛伏期:由於反復接觸才可引起傳播,故潛伏期不定,為8~80天.
3.好發部位:損害多發於外生殖器部位,男性多見於包皮,冠狀溝,系帶,龜頭及陰莖等部,女性多見於大,小陰唇,系帶,會陰,子宮頸等部,男女均可見肛周部,同性戀者尤為多見,通過血行及淋巴途徑也可向鼻,唇,口咽部,四肢,胸,腹,臀部,內臟如結腸,肝,腎等,附睪,骨髓,骨骼,關節如眼眶骨,脛骨,鎖骨,骶髂關節等部擴散.
4.皮損特征:初發損害是在外生殖器部位出現無痛性,暗紅色濕潤小丘疹,逐漸發展為約0.5cm直徑的皮下結節,結節可破潰形成潰瘍,如與梭狀螺旋體混合感染,則組織可迅速發生壞死,潰瘍繼續發展,基底可形成增殖性牛肉紅色天鵝絨狀的肉芽組織,質較硬,邊緣隆起,呈疣贅狀,觸之易出血,表面覆漿液膿性分泌物,有惡臭,如疏於治療,日久潰瘍增大,變深,可累及尿道,肛門等處,組織嚴重破壞可形成瘺管,經久不愈,最後由於纖維組織增生,形成肥厚性瘢痕疙瘩樣隆起,但並未愈合,伴色素脫失,潰瘍,肉芽組織及瘢痕組織內均可查見病原菌,由於自身接種,損害周圍可出現散在衛星狀小潰瘍.
5.全身播散:約6%的患者通過血行或淋巴途徑播散至全身其他部位,如面,口腔,胸,下腹及臀部的皮膚,也可播散到肝,結腸或附睪等臟器.
腹股溝肉芽腫
腹股溝肉芽腫检查
腹股溝肉芽腫檢查項目:真菌組織病理學血清學反應補體結合試驗漿細胞塗片1.組織病理學檢查:是診斷此病的可靠方法,從活動性損害的邊緣取材,HE染色可見表皮有角化不全,顆粒層消失,棘層肥厚,海綿形成和假性上皮瘤樣增生,損害中心區可有萎縮和(或)潰瘍形成,在棘層肥厚區有多形核白細胞外移,形成灶性的小膿腫,較有特征性的組織學變化為真皮乳頭和真皮上部可見彌漫性和高密度的細胞浸潤,水腫,豐富的脈管和血管內皮增生,浸潤細胞包括較多的漿細胞,組織細胞,不等量的紅細胞外溢,有時有淋巴細胞及上皮樣細胞或朗漢斯巨細胞,最具特征性的是,用Giemsa染色能識別出增大的組織細胞(20~90?m),其內有多個分隔空間,每個空間有1~20個杜諾凡小體,小體1~2?m大小,呈藍黑色,似別針狀.
2.細胞學檢查:從活檢組織取大約1mm3的碎片,置於兩塊載玻片中夾緊,向正反方向旋轉,制成細胞壓片,壓片在空氣中幹燥後用甲醇固定,做Giemsa染色,鏡下可見單一核細胞內的杜諾凡小體(有時也可見於細胞外).
3.細菌培養:將上述用載玻片得到的組織碎片加滅菌鹽水乳化,接種到5日齡的雞胚卵黃囊中,在37℃下培育72h,肉芽腫莢膜桿菌將在卵黃囊液中生長,經染色可顯示別針狀的病原體.
4.血清學檢查:尚無實用的血清學方法,用補體結合試驗隻能在有3個月以上病期病損的患者血清中檢測到有意義滴度的抗體,且與肺炎克雷白桿菌及鼻硬結克雷白桿菌有交叉反應.
組織病理:損害中心部為潰瘍,邊緣呈棘層增厚或假上皮瘤樣增生,潰瘍邊緣表皮有假上皮瘤樣增生,棘層肥厚,釘突延長,真皮有致密的組織細胞,漿細胞和少量淋巴細胞浸潤,間有多形核白細胞微膿腫,用Gram染色,在損害中可見散在的組織細胞,胞質呈多囊分隔空泡狀,其中有1~20個,1~2?m直徑卵圓形小體(Donovan小體),有診斷價值.
腹股溝肉芽腫预防
堅持正規治療,避免半途而廢,當完成治療後再去醫院復查或評價,如癥狀持續存在或復發,應立即去醫院檢查,在病人及其性伴侶徹底治愈前應避免性接觸,使用安全套等隔膜性避孕工具,對患者的性伴侶也要堅持檢查和治療.1)腹股溝肉芽腫患者的性伴侶,如果在患者出現癥狀的前60天內,與患者有過性接觸,則應進行檢查和治療.
2)防止不正當的性行為,避免不潔性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