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 下肢動脈硬化栓塞 下肢動脈硬化高血壓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 下肢動脈硬化栓塞 下肢動脈硬化高血壓百科
動脈硬化閉塞癥是一種退行性病變,是大、中動脈的基本病理過程,主要是細胞、纖維基質、脂質和組織碎片的異常沉積,在動脈內膜或中層發生增生過程中復雜的病理變化.在周圍血管疾患中,動脈的狹窄、閉塞性或動脈瘤性病變,幾乎大部分都是由動脈硬化所引起.動脈硬化性病變一般是全身性疾患,好發於某些大、中型動脈,如腹主動脈下段、髂動脈、股動脈和膕動脈等處,上肢動脈很少累及.病變動脈增厚、變硬、伴有粥樣斑塊和鈣化,並可繼發血栓形成,致使動脈管腔狹窄或閉塞,肢體出現缺血癥狀.患肢有發冷、麻木、疼痛、間歇性跛行和趾或足發生潰瘍或壞死等臨床表現.有時狹窄或閉塞性病變呈節段性和多平面性,好發於動脈的分叉起始部和管腔後壁部,動脈主幹彎曲部也較常累及,病變遠側往往有通暢的流出道存在.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 下肢動脈硬化栓塞 下肢動脈硬化高血壓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 下肢動脈硬化栓塞 下肢動脈硬化高血壓病因
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動脈硬化的3大高危因素是:高血壓、高膽固醇和吸煙,與動脈硬化閉塞的發生和發展有一定關系.
動脈硬化的發病原因是多源性的,據美國心臟學會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動脈硬化的主要和次要危險因素.
動脈硬化閉塞癥是動脈硬化逐漸發展的結果,真正的發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在各種病因學說之間都存在一些相關因素.在動脈硬化發病的高危因素中,身體不同部位的動脈硬化病變可能與某些高危因素的關系更密切些.例如血漿中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與冠心病明顯相關,而與腦血管、周圍血管動脈硬化僅中度相關.腦血管疾病主要與高血壓相關,周圍血管閉塞性病變的主要危險因素是吸煙.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 下肢動脈硬化栓塞 下肢動脈硬化高血壓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 下肢動脈硬化栓塞 下肢動脈硬化高血壓症状
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取決於肢體缺血的發展速度和程度.閉塞性病變的范圍無論怎樣廣泛,隻要動脈阻塞的病變發展速度緩慢,即可使側支循環有效地建立,分支血流相應地增加,血液供應得以補償,從而使組織遭受缺血和缺氧的程度可以緩和,臨床上甚至沒有明顯的缺血癥狀.如果病變發展較快,側支循環建立不完全,代償有限,患者可出現明顯的間歇性跛行和肢體疼痛等癥狀.根據患者癥狀的嚴重程度,按Fontaine分期,一般將臨床表現分為4期.
第1期,輕微主訴期.患者僅感覺患肢皮溫降低、怕冷,或輕度麻木,活動後易疲勞,肢端易發生足癬感染而不易控制.
第2期,間歇性跛行期.當患者在行走時,由於缺血和缺氧,較常見的部位是小腿的肌肉產生痙攣、疼痛及疲乏無力,必須停止行走,休息片刻後,癥狀有所緩解,才能繼續活動.如再行走一段距離後,癥狀又重復出現.小腿間歇性跛行是下肢缺血性病變最常見的癥狀.
第3期,靜息痛期.當病變進一步發展,而側支循環建立嚴重不足,使患肢處於相當嚴重的缺血狀態,即使在休息時也感到疼痛、麻木和感覺異常.疼痛一般以肢端為主.
第4期,組織壞死期.主要指病變繼續發展至閉塞期,側支循環十分有限,出現營養障礙癥狀.在發生潰瘍或壞疽以前,皮膚溫度降低,色澤為暗紫色.早期壞疽和潰瘍往往發生在足趾部,隨著病變的進展,感染、壞疽可逐漸向上發展至足部、踝部、或者小腿,嚴重者可出現全身中毒癥狀.
大多數動脈硬化閉塞性患者,根據病史和體格檢查可做出診斷.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 下肢動脈硬化栓塞 下肢動脈硬化高血壓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 下肢動脈硬化栓塞 下肢動脈硬化高血壓检查
詳細的詢問病史;仔細的體格檢查,例如肢體的脈搏觸診及腹部和股-膕動脈的聽診都是診斷所必需的.根據脈搏的強弱或消失和雜音的出現,還可根據靜息痛、感覺異常或麻木等癥狀,以及肢體組織營養障礙、潰瘍或壞疽等,可初步做出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診斷.X線來片顯示動脈有斑狀鈣化,無損傷血管檢查踝/肱指數可<1,嚴重者可達0.5以下.動脈造影可顯示動脈呈多處伸長扭曲狀,管腔彌漫性不規則狹窄或節段性閉塞等可明確診斷.病人可伴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冠心病、腦卒中等,對診斷有幫助.但X線攝片無動脈鈣化、血脂亦正常者,不能除外動脈硬化性閉塞的存在.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 下肢動脈硬化栓塞 下肢動脈硬化高血壓预防
該病的預防主要在於嚴格控制動脈粥樣的硬化的危險因素,如嚴格監測、控制血壓、血糖、血脂,嚴格戒煙,可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降低下肢動脈硬塞癥的發生率,並預防心腦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
1.對存在上述一個或數個危險因素的患者應加強監測,及時發現和診治可能存在的動脈狹窄、閉塞性病變.
2.對於已發生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患者,應早期加強鍛煉、嚴格用藥,並加強足部護理,避免皮膚破損及外傷等,以防病情加重.
3.對於已行手術或治療的患者,上述預防措施仍需堅持應用,以預防手術部位血管再狹窄及身體其他部位的動脈發生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