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無力癥 血小板功能不全 血小板機能不全
血小板無力癥 血小板功能不全 血小板機能不全百科
血小板無力癥1918年由Glanzmann首先報道本病,故本病又稱“Glanzmann病(Glanzmannthrombasthenia,GT)”,是一種遺傳性出血病.特點為血細胞對多種生理誘聚劑反應低下或缺如,由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GPⅡb)和(或)Ⅲa(GPⅢa)質或量的異常引起.1990年國際血栓與止血學會標準化委員會將GT定義為由於GPⅡb或GPⅢa基因缺陷引起的血小板對多種誘聚劑(如腺苷二磷酸、凝血酶、膠原等)的先天性遺傳性無聚集或反應減低.
血小板無力癥 血小板功能不全 血小板機能不全
血小板無力癥 血小板功能不全 血小板機能不全病因
發病原因(35%):
本病是由於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GPⅡb)和(或)Ⅲa(GPⅢa)質或量的異常引起,GPⅡb-Ⅲa復合物是鈣依賴性多聚體,是纖維蛋白原受體,也能結合vWF,纖維結合蛋白和血栓敏感蛋白,在各種生理誘聚劑,如ADP,TXA2的作用下,介導血小板聚集,因此,受體的異常可導致血管損傷處血小板血栓不能形成,發生出血不止或淤斑.
GPⅡb-Ⅲa受體同時也能幫助血小板α顆粒攝取纖維蛋白原,因此,GT患者血小板纖維蛋白原水平顯著下降,GPⅡb-Ⅲa復合物是連接膜外側的纖維蛋白原和膜內側的肌動蛋白絲主要附著點,參與血塊回縮功能,故GT患者常出現血塊回縮不良.
發病機制(15%):
研究表明,GPⅡb與GPⅢa在粗面內質網內合成後很快地形成復合物,復合物形成有助於防止糖蛋白被蛋白溶解酶消化,GPⅡb和GPⅢa都為血小板受體功能所必需,因此,兩者之一的缺陷均可導致相同的功能障礙.
GPⅡb和GPⅢa是由不同的基因編碼,它們均位於17號染色體(17q21~23),20世紀90年代以後,對GT的基因缺陷的研究進展很快,已經發現的基因突變類型包括點突變,缺失和插入,基因突變還可以引起變異型GT,血小板盡管有足量的GPⅡb-Ⅲa,但是,GPⅡb-Ⅲa四級結構異常,不具備受體活性,同樣不能結合纖維蛋白原,本病純合子型患者的血小板膜GPⅡb和GPⅢa含量可降至正常者5%以下,雜合子含量也可降至正常人約60%.
本病患者磷酸甘油醛脫氫酶,丙酮酸激酶,谷胱苷肽過氧化物酶和谷胱苷肽還原酶異常,活力降低,從而使血小板功能和血塊回縮不良.
血小板無力癥 血小板功能不全 血小板機能不全
血小板無力癥 血小板功能不全 血小板機能不全症状
雜合子患者一般無出血表現,純合子患者出血明顯,往往在幼年期即有出血表現,如出生時臍帶出血,皮膚淤斑,鼻出血,牙齦出血,外傷,手術和分娩異常可引起嚴重出血,但是,無深部血腫,女性患者可有月經過多,顱內出血,內臟出血和關節出血少見.
本病出血嚴重程度不一,有報道出血致死的病例,有患者即使測不到GPⅡb-Ⅲa也隻有輕微出血,出血嚴重程度和頻度與GPⅡb-Ⅲa缺失的程度無明顯關系,出血可隨年齡的增加而降低.
根據傢族史,以及上述臨床出血癥狀和實驗室檢查不難診斷,有條件的單位可以開展基因分析.
血小板無力癥 血小板功能不全 血小板機能不全
血小板無力癥 血小板功能不全 血小板機能不全检查
1.血小板計數和血小板形態正常,血小板分散無成簇現象.
2.出血時間明顯延長,血塊回縮大多不良,束臂實驗陽性.
3.血小板對膠原的黏附性正常,而對玻珠柱的黏附性明顯下降.
4.血小板對各種濃度的ADP,腎上腺素,凝血酶和膠原等誘聚劑均不產生聚集反應,而對瑞斯托黴素和vWF誘導的聚集反應正常或減低.
5.血小板因子Ⅲ(PF3)有效性試驗降低.
6.血小板玻珠滯留實驗減低.
7.血小板GPⅡb-Ⅲa減少,缺乏或結構異常.
血小板無力癥 血小板功能不全 血小板機能不全预防
1、本病的預防措施為嚴禁近親婚配,開展遺傳咨詢和產前檢查,避免外傷和手術,避免使用影響血小板功能的藥物.
2、婚前體檢在預防出生缺陷中起到積極的作用,作用大小取決於檢查項目和內容,主要包括血清學檢查(如乙肝病毒、梅毒螺旋體、艾滋病病毒)、生殖系統檢查(如篩查宮頸炎癥)、普通體檢(如血壓、心電圖)以及詢問疾病傢族史、個人既往病史等,做好遺傳病咨詢工作.
3、孕婦盡可能避免危害因素,包括遠離煙霧、酒精、藥物、輻射、農藥、噪音、揮發性有害氣體、有毒有害重金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