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
血管瘤百科
血管瘤(haemangioma)是先天性良性腫瘤或血管畸形,多見於嬰兒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它起源於殘餘的胚胎成血管細胞,活躍的內皮樣胚芽向鄰近組織侵入,形成內皮樣條索,經管化後與遺留下的血管相連而形成血管瘤,瘤內血管自成系統,不與周圍血管相連.發生於口腔頜面部的血管瘤占全身血管瘤的60%,其中大多數發生於顏面皮膚,皮下組織及口腔粘膜、如舌、唇,口底等組織,少數發生於頜骨內或深部組織.
血管瘤
血管瘤病因
發病原因:
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人體胚胎發育過程中,特別是在早期血管性組織分化階段,由於其控制基因段出現小范圍錯構,而導致其特定部位組織分化異常,並發展成血管瘤,也有學者認為,在胚胎早期(8~12月)胚胎組織遭受機械性損傷,局部組織出血造成部分造血幹細胞分佈到其它胚胎特性細胞中,其中一部分分化成為血管樣組織,並最終形成血管瘤.
發病機制:
血管瘤是由大量增生的血管所構成,胚胎早期,原始脈管是一種單純由內皮細胞組成的管狀物,它們在間質中間形成一個致密的網,以後隨著各器官的發育,原始脈管網逐漸分化成與器官聯系的許多血管叢和淋巴管叢.
血管的胚胎發育過程中大致有叢狀期,網狀期及管幹期3個階段,如在某一個階段的正常發育過程中發生障礙或異常,則可出現該階段正常發育形態的畸形,在叢狀期,有些毛細血管如果停止發育,就會產生毛細血管瘤;在網狀期,如果擴大的血管聚成團,並趨向融合在一起,就可以表現出海綿狀血管瘤.
顯微鏡下所見,血管瘤形態多樣,但基本結構相似,即均有發育良好的血管樣組織,如常的外層,中層及內膜上皮,管腔直徑由1~10mm,在血管之間有結締組織為基質,臨床常見的血管瘤為海綿狀血管瘤,毛細血管瘤及混合型3類.
1.毛細血管瘤:具有發育良好的單層內皮細胞及很少量結締組織為基質,管腔內隻有很少量的血細胞,為局限的分葉狀腫塊,邊界清楚,稍突出於皮膚表面,顏色鮮紅,大小不一,由於管腔狹窄,壓迫時很少變白.
2.海綿狀血管瘤:具有發育良好的血管,管腔寬大,充滿瞭血球,瘤體較柔軟,突出於皮膚表面,界限不清楚,呈紫藍色,具有壓縮性,被壓縮後顏色變白,海綿狀血管瘤比毛細血管瘤大而厚,常侵犯皮下組織,具有擴張性,在頸部常侵犯深層組織.
3.毛細-海綿狀血管瘤(混合型):具有上述兩種血管瘤的特點,比較常見,毛細血管瘤常分佈於海綿狀血管瘤的表面.
血管瘤
血管瘤症状
1.瘤體外觀特征(葡萄酒斑狀或楊梅狀等).
2.壓之褪色或縮小.
3.體位元試驗陽性,捫診及靜脈石,穿刺抽出凝全血(海綿型),捫有搏動感,聽診吹風樣雜音,壓閉供血動脈及雜音消失(蔓狀型).
4.血管造影示瘤區造影劑濃聚或血管畸形.
5.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
頸部血管瘤的癥狀及體征視瘤體類型,大小,侵犯部位,深淺及范圍而定,多數血管瘤侵犯表淺組織較多,如皮膚皮下組織等;侵犯肌肉,深層血管,喉,咽,頸椎等組織則較少,如已侵及深層組織,即出現一些相應的癥狀,如吞咽障礙,呼吸道阻塞,吐血,大出血等.
血管瘤
血管瘤检查
1、線頭顱平片檢查:有些病例可見鈣化斑點及血管溝增粗,少數有顱內壓增高或松果體移位.
2、腦電圖檢查:有人報道90%腦血管畸形病例呈現腦電圖異常,多是局限性異常,僅少數為彌漫性改變.腦電圖異常與病兒年齡和病期無關.腦血管畸形范圍的直徑在2~3cm以上或呈血腫者,腦電圖改變較顯著,有癲癇發作者更為多見.畸形位於頂顳葉比枕葉和後顱窩較多呈局限性異常.
3、影像學檢查:是明確腦血管病變及其部位和范圍的重要方法.
血管瘤预防
外治壓迫法,長期用棉花墊或橡膠海綿直接放在患處的外面,註射法,以消痔靈註射液與1%普魯卡因1∶1註射於瘤體內,劑量視瘤體的大小而定,一般是在3cm的范圍內註射4-5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