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膜積液 N43.301
鞘膜積液 N43.301 百科
睪丸鞘膜積液是指睪丸固有鞘膜兩層間積有過多液體,鞘膜積液多數均無明顯的病因,稱為原發性鞘膜積液.其發生和發展都較緩慢,病人可無癥狀.由於陰囊的外傷,睪丸和副睪的炎癥或腫瘤以及絲蟲病所引起的鞘膜積液,稱為繼發性鞘膜積液.它常具有原發病灶的癥狀.
鞘膜積液 N43.301
鞘膜積液 N43.301 病因
(一)發病原因
感染(30%):
感染為最常見的病因.常為結核桿菌、淋病雙球菌及各種非特異性細菌如大腸桿菌、葡萄球菌、鏈球菌等侵入所引起的急慢性附睪炎、睪丸炎、精索炎、鞘膜炎等.腮腺炎病毒感染也可引起.熱帶地區流行的絲蟲病等寄生蟲感染也可損害鞘膜、精索、陰囊的淋巴回流而導致鞘膜積液.
損傷(30%):
損傷亦為癥狀性鞘膜積液常見病因.campbell報道6%的鞘膜積液病人有陰囊踢傷、打傷、摔傷、牽拉傷史.腹部、腹股溝區,陰囊內的外科手術操作為近年來方認識到的病因之一.有報告腎移植術後67%的病人發生鞘膜積液,精索靜脈曲張術後35%,疝修補術後0.9%--2.28%,附睪切除術、腹股溝淋巴結清除術等都可因刺激精索和損傷淋巴管而引起鞘膜積液.
先天性因素(15%):
先天性鞘膜積液的病因是胎兒出生前,鞘狀突管在不同部位閉合不全所致,腔液經閉合異常的鞘狀突管在某一水平積聚,形成各種類型的鞘膜積液.
腫瘤(10%):
睪丸、附睪、鞘膜、精索等部位的癌腫可侵及鞘膜,使其分泌、滲出增多或阻塞淋巴系統而出現鞘膜積液.睪丸腫瘤發生鞘膜積液率為2%~5%,是較少見的原因.
(二)發病機制
有關研究指出,積液由鞘膜壁層分泌,且由腔壁所吸收,當分泌量大於回吸收量時,則產生鞘膜積液,先天性鞘膜積液囊壁菲薄,光滑而柔軟,與周圍組織層次清晰易分離,呈卵圓形半透明狀,據有關研究,發現小兒鞘膜積液幾乎都有未閉的鞘狀突管與腹腔相通,鞘狀突管直徑一般為2mm左右,較粗者可達5mm,病程較長者其鞘膜囊壁明顯增厚,但囊壁厚薄均勻,可有多個小結節假瘤樣改變,甚至出現鈣化,與鄰近組織粘連,如鞘狀突管可容腸管進入時,則形成腹股溝斜疝,積液一般為黃色,清亮,無味的滲出液,液體中含有電解質,纖維蛋白原,膽固醇,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比重為1.010~1.025,白蛋白含量在3~6g/dl,鞘膜積液量少則10ml以下,多可達300ml以上,如積液量較多,病程長,可壓迫睪丸及精索,影響睪丸血液循環,並伴有間質水腫及曲細精管的變化,最終可導致睪丸萎縮.
鞘膜積液 N43.301
鞘膜積液 N43.301 症状
鞘膜積液的典型癥狀
一側陰囊內逐漸增大的無痛性腫塊陰囊腫大陰囊墜脹痛
表現為一側或兩側腹股溝,陰囊部腫塊,積液較少時,可無任何不適,隨著囊內液體增多,可感到精索牽拉感或鈍痛,如睪丸鞘膜積液量巨大,陰莖縮入包皮內,可出現排尿困難,行走不便等,交通性鞘膜積液患兒,平臥後腫塊可完全消失,站立後腫塊又慢慢出現.
本原發性鞘膜積液初起時無癥狀,其發展又較緩慢.待長大到一定程度,病人才發現.過大的睪丸鞘膜積液由於重量大而有下墜感.有時將陰莖包埋於皮內而影響排尿.先天性鞘膜積液在平臥時,包塊迅速消失,固然是其特點,但有時交通孔道很細,隻在長時間臥床才略變小或稍變軟,易於誤診為睪丸鞘膜積液.在詢問病史時,要特別問清其包塊大小的改變.精索鞘膜積液常在睪丸之上方出現場包塊.與睪丸大小相似,常被認為三個睪丸.睪丸鞘膜積液多為梨形,睪丸被包埋在內,不能觸及.其囊腫的硬度相差很大.其中液體量多.可以很硬,與睪丸腫瘤相似.
鞘膜積液 N43.301
鞘膜積液 N43.301 检查
鞘膜積液需做的檢查項目
透光試驗尿常規尿路平片靜脈尿路造影
鞘膜積液,診斷較易,不需特殊檢查,但如需要排除睪丸腫瘤,結核者則需做相應的前列腺,精囊腺,陰囊和陰莖的B超檢查,但如果陰囊腫塊為實質性,則不宜行穿刺檢查,B超檢查可見腫塊為液性暗區,鞘膜腔內可穿刺抽出積液,正常情況下為蛋黃色的清亮液體;如合並感染則可為混濁的血性或膿性液體;絲蟲病患者則可為乳糜樣的液體.
鞘膜積液 N43.301 预防